“仗义每多屠狗辈”的确定出处以及本文背景是什么?

是明代曹学佺的诗,本作:“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又作:“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仗义每多屠狗辈”。就是这样的意思:讲义气,大公无私的人,多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一般没多少文化;而那些负心汉或自私鬼多是有文化的读书人。 相传为狗屠徐五所作。(曹尚书的朋友)能写出这样的话来,自己必然就是个读书人。这也是积怒于心,必有所发。上联指不合作的隐士,下联指降清的叛徒。一种米养百样人,一本书也养百样人。做人和屠狗读书,本来毫无关系。现在的屠夫,能够坚持原则,不销售注水肉、过期肉,就是一条好汉了。其实狗最冤枉,忠心护主一场,没落个好死不说,还要被英雄们拿去祭五脏庙。痛哉! 也有说法:因屠狗业不上台面但求快意者众多,所以自古藏龙卧虎者频出,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英雄每多屠狗辈,侠女从来出风尘”的俗语,清代诗人黄仲则也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诗句。或言明曹学佺诗也有“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来源:http://iask.sina.com.cn/b/19521028.html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曹学佺闻讯,投池自杀,为家人所救。次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曹学佺进见,被授为太常寺卿,不久迁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以纂修《崇祯实录》,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当时诸事草创,朝中大事由曹学佺和大学士黄道周参决。隆武二年(1646),力赞隆武帝亲征收复失地,因年迈不能从行,便捐银万两助饷。同年八月,隆武帝亲征失败。清军于当年进入福建,郑芝龙降清,隆武帝在逃亡汀州的途中被俘,绝食而死。九月十七日,清军攻陷福州,次日,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另有说法称他是在鼓山涌泉寺自缢的。曹学佺死后,其家被清兵所抄,家人也遭逮捕,藏书被清军抢光。清乾隆十一年(1746),即曹学佺逝世一百年之后,清政府追谥他为“忠节”。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57089.htm
■网友的回复
看来是讽刺明末投降文人的诗。
■网友的回复
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还是仗义半从屠狗辈,这个清楚否?
■网友的回复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明末曹学佺的诗。时代背景是明清交替之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