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滨:一家三代五口的战“疫”情怀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鑫 通讯员 李建平 李鹏 林强
文章图片
【『』河南淮滨:一家三代五口的战“疫”情怀】如果不是他桌子上堆积的“外出务工人员体温登记表” , 66岁的马治学看不出与平时有什么区别 , 标准的“国”字脸型虽然有口罩遮挡 , 仍显得棱角分明 , 一双浓眉大眼盯着我们:“真的没有啥值得表扬的 。 ”
3月23日 , 他对自己一家三代五口人参与抗“疫”的事迹轻描淡写 , 好在有信阳市务工服务办公室派驻的第一书记宋强、淮滨县电业局扶贫帮扶队刘宝、村支书丁一的配合 , 我们才如同“挤牙膏”一般 , 完成这次采访之旅 。
“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闲谈中 , 我们得知马治学是1973年入伍的老兵 , 话题从军人的责任聊起 , 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
曾任武汉军区防化团班长的他 , 在部队生活了8年 , 期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81年退伍回到原籍河南省淮滨县张里乡朱前楼村后 , 仍担任赤脚医生 , 成天背着药箱 , 走东家窜西家 。 对于哪家有几个孩子、几亩地 , 甚至喂有几只鸡 ,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
“不能让乡亲们受病疼的折磨!”这句长辈嘱托晚辈的话 , 宛如千斤巨石一般压在马治学的心底 , 也成为他今生今世的责任担当 。
据马治学回忆 ,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 , 他刚中学毕业 , 担任村支书的马向清--一位自家的远房叔叔把他叫了去学医 。
“为什么非是我去?”马治学有些倔强 , 更是有些不理解 。
“你去挨家挨户看看吧!”马治学真的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泥泞的道路深一脚、浅一脚 , 一些得了脑膜炎、疟疾 , 还有麻疹的病人坐在独轮车上往4公里以外的公社(乡镇)卫生院赶 , 痛苦、绝望的表情一下子撕裂了他的心 。
从县、公社受过简单培训 , 马治学无声无息背起“红十”药箱 。
经历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 , 也是一个人不断校正人生航标的准绳 。 马治学运用部队学到的知识和军人行为规范 , 把乡村医生的职责付诸于实践 。
他说:“双脚一并 , 挺胸收腹 , 标准的军礼是山一般的承诺 。 ”
文章图片
当大年三十 ,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到来的时候:“切断源头、分离阻隔、逐个排查、消毒消杀”是他向村“两委”提供的防疫方略 。
仿佛冲锋号声响在耳畔 , 军人、村医、党性三责于一身 , 马治学白衣披甲、凛然上阵 。
50多天的阴霾终于拨云见日 , 全村5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健康体检、600多名慢性病人的普查和数以百计外出务工人员的体温登记 , 仍忙得他电话不停 。
“明天俺到鹤壁市去领孙子了 , 今天是专程来道谢的 。 ”65岁的马荣银戴着口罩 , 一进村卫生室就向马治学致意 , 乡里乡亲的 , 没有太多的言语 , 只是两人对视着一下 , 彼此双方努力地眨着眨眼 , 生怕泪珠一不留神就跳出眼眶来 。
“只想把父亲的担子分轻些”
知父莫如女 。 今年41岁的马莉萍是马治学唯一的女儿 , 1998年从郑州白求恩医学院毕业之后 , 曾就职于张里乡卫生院 , 因婚姻纠葛 , 辞职后边进修边打工 。 春节阖家团圆时 , 她见父亲忙得归不了家 , 就主动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亮出自己的执业证并递交入党参战申请 。
脱我旧时裳 , 着我战时袍
一袭白装 , 绿帽装束的马莉萍 , 疲倦的眼神中有种“木兰从军”的镇定 。
驻村第一书记宋强感叹地说:“柔情似水的女子 , 转眼间成为无畏的战士 ,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立下首功 。 ”
腊月二十八、九 , 村里从武汉返乡回来的共有10户16人 , 其中梁令军一家6口在武汉市蔡甸区长期从事蔬菜超市 , 是疫情重灾区“三包一保”的重点对象 。
推荐阅读
- 「王璐」这一家人,了不起!
- 「」郑州依托沿黄生态走廊打造沿黄科创带
- 河南鹿邑县河道发现一具男尸,系身背石子溺水死亡
- 化妆品■全省首次!河南将开展婴幼儿及儿童化妆品专项整治,检查对象覆盖所有生产者
- 「金融」金融大数据抗疫:河南为中小微企放款35.23亿元
- 河南经济■河南出台“暖企”政策 推动文旅行业复苏
- [河南]河南严防疫情反弹,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 [放款]金融大数据抗疫:河南为中小微企放款35.23亿元
- 河南消防救援总队:筹建四大区域性消防救援中心
- 『肺炎』最新通报 | 4月17日0-24时河南省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