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里的中国书法史( 二 )


法藏《妙法莲华经》卷末落款
:敦煌藏经洞里的中国书法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书法的基因宝库
敦煌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这里是全国的佛经翻译中心 。敦煌名僧竺法护通晓36国文字 , 他在西域游历学佛 , 收集了大量佛经原本带回长安 , “终身写译 , 劳不告倦” , 先后译经170余部 , 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局面 。他是著名的翻译家、佛学大师、语言大师 , 佛经由音译变为意译就是由他首创的 。
:敦煌藏经洞里的中国书法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英藏《文心雕龙》写本
:敦煌藏经洞里的中国书法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法藏《因明入正理论》
佛经翻译出来后 , 就需要手写抄本 , 不单是满足本地僧俗诵读的需要 , 还要大量供应内地 。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年代 , 佛教的日益盛行 , 使佛经的手写本供不应求 。因为到寺院捐献抄经的善男信女并不是人人都会书写 , 即使会 , 也不见得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亲自抄写 , 所以很多人就去买抄好的佛经 。由此催生了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书法群体——经生 , 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书法流派——写经体 。
敦煌写经体 , 就是魏晋时期带有隶书、魏碑味道的楷书 , 这种写法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为了看起来比较醒目易懂 , 一般佛经不用草书来写 , 而是用楷书工工整整地写 。
写经有专门的固定的写法 , 一般都是每一行17个字 , 这种写法对于字数的统计和文字的校对都有好处 。检查漏字时 , 只需看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就可以了 。有人检查过 , 一部8000字的敦煌佛经 , 几十米长卷中只发现了一个错别字 。
敦煌藏经洞书法的用纸也反映了书法的演进 。南北朝时期造纸业已经兴起 , 社会上普及了用纸书写文字 。最初 , 纸质比较粗劣 , 不易书写 。隋唐之后 , 纸质有了明显进步 , 为了防虫防腐 , 书家都要“染以黄蘖 , 取其辟蠹” , 后来就涂一种黄色的防虫剂 , 称之为入潢纸 , 或者在黄纸上打腊砑光 , 称为硬黄纸 。这种纸质地坚硬光滑 , 书写流利 , 可长年防虫蛀、防水 , 是写卷纸中的上品 。
敦煌卷子上的题记常常会反映抄写者对书法的一种态度 。比如抄写者抄一篇经 , 有时多达几个月的时间 , 抄经的时候要点着香 , 环境非常虔诚 , 态度很认真 。抄完以后还会写上自己“手拙用愧” , 就是说自己手很拙 , 字写得不好 , 感到很惭愧 , 但是希望看经的人不要嫌字不好 , 要感到自己那种诚心诚意的态度 。这就说明当时人看经的时候 , 不仅要看经 , 还要看抄经人的书法 。这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 , 不仅仅在文人学士之间 , 甚至在民间也有这种对书法的要求 。
:敦煌藏经洞里的中国书法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法藏《摩诃般若菠萝蜜经论释初品》
:敦煌藏经洞里的中国书法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道德经》抄本末尾有详细题记
唐代官方寺院的写经都有统一的格式 , 卷尾一般都罗列着抄写年代、抄写人姓名、用了多少张纸 , 还有“后期制作审查班子”的职称和署名 。下图《妙法莲华经》的末尾 , 就有经生王思谦署名 , 并列有装潢手、初校经生、再校经行寺僧、三校经行寺僧的名字 , 还有4位高僧大德详阅 , 最后是判官、监制 , 共有11项落款 。可见唐代的写经行业已经有了十分正规和严格的抄写范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