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飞文史@宁枉勿纵式反腐,他究竟动了谁的奶酪?,从一介布衣到反腐斗士

说起中国历史上平民出身的帝王 , 就像老话说的那样 , 非得打着灯笼才能找出两位 。 一位是汉高祖 , 另一位则是明太祖 。 这里只说喝着翡翠珍珠白玉汤 , 从一个草根崛起的明朝创始人—朱元璋 。
洪武十一年(1378) , 朱元璋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50岁了 , 看今朝 , 忆往昔 , 一时思绪就回到了几十年前 , 仿佛“见苍颜皓首 , 忽思往日之艰辛” 。
羽飞文史@宁枉勿纵式反腐,他究竟动了谁的奶酪?,从一介布衣到反腐斗士
文章图片
时至今日 , 在凤阳(今安徽滁州凤阳)南七公里处 , 仍然保留着朱元璋为父母修建的陵墓 , 他亲自动笔写下一干余字的《御制皇陵碑》文 , 揭露了自己的艰难往事 。 这篇碑文被清代学者赵翼评价为“粗枝大叶 , 通篇用韵 , 必非臣下代言也” 。 朱元璋记述自己的家族史用的16个字:昔我父王 , 寓居四方;农桑艰辛 , 朝夕彷徨 。 足以说明赵翼所言非虚 。 走向人生巅峰后的励精图治
在投奔红巾军时 , 那时朱元璋一无所有 , 但他百折不挠 , 礼贤下士 , 终于成了众望所归的明主 , 在他4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天下 , 开创了明朝 。 而在此后 , 朱元璋走到了人生巅峰 , 放眼天下已是“海内无知己 , 天涯任他行”了 , 通俗一点说 , 就是他成了孤家寡人 , 但这并不妨碍朱元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宏愿 。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公园 , 每年都有几十万民众 , 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 , 祭拜他们的祖先 。 据传 , 来自山西各地的数万移民 , 被官兵押解从这里出发 , 离开了他们世代生活的家乡 , 前往全国各地 。 明初的移民前后历时四十余年 , 仅在洪武一朝 , 就先后有两干余个姓氏 , 至少160余万人 , 从山西、江西、江苏南部等地 , 向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湖南等18个省市 , 五百多个州县迁徒 。 朱元璋的移民政策 , 不仅是把人口从稠密的地方迁徙到人口稀少的地方 , 还把富裕的地主迁徒到贫穷的地方 , 长江流和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 , 大量闲置土地和荒地得以开垦 , 大量无地耕种的农民得以安居 。
羽飞文史@宁枉勿纵式反腐,他究竟动了谁的奶酪?,从一介布衣到反腐斗士
文章图片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 , 朱元璋下令核查全国户口 。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推行里甲制度 。 在此基础上 , 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 , 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 , 进行造册登记 。 以户为单位 , 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造册 。 送给户部的一侧 , 封面用黄纸 , 故称黄册 。 按规定 , 黄册十年一造 , 每册一式四份 , 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 。 而与黄册密不可分的是田土册 , 田土册也是以里为单位 , 记录了每块田地的名称、类别、面积和田主姓名 。 田土册图形相接 , 状若鱼鳞 , 故称鱼鳞图册 。
大规模移民、造黄册和田土册 , 朱氏王朝从根本上确立了农民和土地的从属关系 , 国家的根基也得以稳固 。 百需皆其出的国本
洪武二年(公元1369) , 朱元璋亲履田间地头 , 他徒步走了很长一段路 , 回宫之后大发感慨曰:农为国本 , 百需皆其所出 , 彼辛勤若是为之司牧亦尝闵念之乎 , 且均为人耳 , 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之艰难 , 古人常以此为戒 。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 国家的一切需要都来自农业 。 都说粒粒皆辛苦 , 汗滴禾下土 , 农民们如此辛苦 , 但管理这些农民的官员有谁怜悯过他们呢?古人常常告诫我们 , 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生活优越 , 忘却了还有人正生活在贫穷艰难的处境中 , 常见朱门酒肉臭 , 未见路有冻死骨 。
【羽飞文史@宁枉勿纵式反腐,他究竟动了谁的奶酪?,从一介布衣到反腐斗士】在历代的皇帝中 , 没有谁比朱元璋更熟悉土地和农民 。 在朱元璋的重视下 , 民归耕 , 赋税轻 , “召民耕 , 人给十五亩 , 蔬地两亩 , 免租三年 , 有余力者不限顷亩” 。 “额外恳荒者永不起科” 。 洪武年间 , 全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 。 洪武二十六年 , 明朝开垦土地总量已达到了850余万顷 , 税粮收入则有3000多万石 。 中国封建时代自宋朝历经元朝以来 , 一直下滑的经济趋势终于被彻底扭转 , 开始迅速回升 。 手中有粮 , 心中不慌 , 狠抓农业生产的朱元璋 , 所得的回报不仅在当下 , 更在长远 。 南宋时期流行的俗谚“苏常熟 , 天下足” , 到了明朝中晚期时 , 则已转变为“湖广熟 , 天下足” 。 朱元璋的百需皆其所出的国本政策 , 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