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成战“疫”重要一环 紧急心理援助“解心结”( 二 )
从四级分类来看 , 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很普遍 。 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祝一虹说 。
乔志宏告诉《法制日报》采访人员 , 在咨询人群中 , 普通民众占一半以上 , 医务工作者占5%左右 , 新冠肺炎患者以及病人家属占10%左右 , 被隔离人群占10%左右 , 出现症状尚未治疗或自行隔离的占5% 。
值得注意的是 , 一线医护人员在高压环境下 , 心理压力非常大 , 为何咨询人数却很少?
对此 , 乔志宏分析称 , 第一 , 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大 , 没有时间进行电话咨询;第二 , 在国家以及各地卫健委的支持下 , 一线医护人员有精神科医生的支持 , 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第三 , 很多医护人员在前线也会感到焦虑、恐惧 , 但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 忽视了自己的情绪需求 , 也很难有时间或空间处理自己的情绪需求 。
医护人员真的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群体 。 乔志宏说 。
此外 , 据北京师范大学团队介绍 , 普通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是整个疫情的情况 , 担心自己染病、担心整个疫情的发展 , 还涉及与家人关系等方面 , 包括担心家人身体健康 , 担心家人不够重视 , 担心自己是不是无意间接触了传染源 , 怕传染给家人 , 产生愧疚情绪 。 还有一些人觉得生活失控了 , 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了掌控感 , 伴随着这种失控感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 , 如质疑为什么疫情还没有被控制等 。
在专业人士看来 , 大部分人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 会通过自身的力量恢复心理平衡 。 但对于那些面对生活重大变化 , 暂时处在紊乱状态、找不到方法积极应对的人 , 心理援助很重要 。 引导来访者接纳情绪、正常看待自己的状态 , 并帮助他们发现自身资源、建立社会支持、掌握积极的应对方法 , 这是心理援助中志愿者的工作要点 。
心理阴影或将持续
需要长期心理干预
此次针对疫情的心理援助服务属于心理危机干预 , 据专业人士介绍 , 与心理咨询不同 , 心理危机干预的热线时间一般在30分钟以内 , 它更像是对战场中受伤的人进行紧急包扎 , 是一种心理急救 。
据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樊富珉介绍 , 清华大学除开设心理援助24小时免费专门热线外 , 还利用其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 向全国广大心理援助志愿工作者提供免费的、科学的、专业规范系统的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课程的培训和督导 , 至今有近40万人次参加了培训 。
目前 , 针对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的功能是应急 , 对于即时的危机状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支持 , 属于紧急心理援助 。 乔志宏说 , 紧急心理援助是一次性的 , 所以并不能解决比较深层次的或者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
乔志宏分析称 , 如果有较严重的或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 就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 。 目前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防疫心理援助热线主要解决因为疫情而产生的情绪问题 。 比如 , 有的人看到疫情相关报道就紧张难受 , 影响生活 , 于是打电话倾诉 , 热线志愿者耐心倾听、安慰、鼓励 , 打破对方应激状态下过于狭窄的认知带来的情绪恐慌 , 让对方稳定下来 。 但是 , 如果是经历亲人去世、在医院经历危险时刻、医护人员经历同事去世等创伤事件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 那么这些人就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干预 。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 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 疫情终会结束 , 但心理阴影可能会持续 , 尤其是重灾区的人 。
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周莉看来 , 疫情结束后 , 人们可能会出现其他的情绪反应 。 对于病亡者家属、一线医护人员、被隔离人士等人群来说 , 他们被压抑的情绪可能会释放 。
周莉预计 , 在今年这一年里 , 心理干预都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
虽然我国疫情趋势不断向好 , 但真正的求助高峰将出现在3月下旬至半年内 。 求助对象可能包括受疫情影响的患者、丧亲人群以及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和警察等 , 他们在神经最紧绷的状态下无暇顾及情绪 , 当一切回归平静时 , 内心的各种情绪会逐渐显现出来 。 参与编写了《社工+心理线上抗疫心理援助实操工作手册》的心理咨询师尹元洁说 。
【「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成战“疫”重要一环 紧急心理援助“解心结”】据乔志宏介绍 , 随着疫情的变化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防疫心理援助热线正在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 , 将短期应急调整为长期的心理援助 。 随着应急性的紧急援助的需求逐渐减少 , 他们很快就会推出线上的长期心理咨询辅导 , 包括针对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丧亲者、因疫情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的儿童和青少年等 , 开展长期的心理援助工作 。
心理援助是一条比医疗救治更长久的战线 , 更多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出现 。 我们应未雨绸缪 , 在加强现有心理援助的基础上 , 提前筹备疫情结束后心理重建工作 , 将当前的志愿者模式转换为常态化机制 。 乔志宏说 。
推荐阅读
-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女子站在桥栏杆外摇摇欲坠,救援人员飞身一抱解除危机
- 中国应急管理@倒吸一口冷气!山沟里180个灭火器暗藏危机
- 「雅婷妈育儿讲堂」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息息相关,家庭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
- 复学:【防疫科普】返校复学闹情绪?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怎么办?
- 社会治安管理员@侥幸心理胆还大,无证驾车开半挂
- 「心理驿站」从“战场拼杀”到“枕戈休整”――北京援鄂医疗队的一堂心理疗愈课
- 『铜城高速交警大队』假的真不了 侥幸心理不能要
- 「宁德新闻网」心理疏导·暖心服务丨《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印发
- 江岸好呵:请多关心白衣天使心理健康
- 『南苏丹』粮食危机要来么?重磅答案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