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北京交响乐团:疫情阻不断跨地域作品创作( 二 )


据了解,抗疫创作除了有党员乐团成员的参与外,还有不少青年团员主动请缨参与创作,更有一家三口共同奉上音乐演出。其中包括北京交响乐团大提琴代首席胡波演奏的《拥抱》,长笛演奏家崔振刚、小提琴演奏家庞海英夫妇携儿子崔释心(钢琴)共同演奏的家庭版苏格兰民歌《可爱的家》,乐团青年团员配乐并朗诵的作品《青春中国》等。
尽管剧院何时复工仍无定数,但孟海东表示乐团各人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演出排练中,为复工演出做好充分准备。
“演奏的曲目以及相关资料早已发放到成员手上,即便现下不能出门,也并没有使排练进度停滞,声部之间的乐手们和演奏家们通过线上一起切磋,一起练习,不断地打磨默契的程度、熟练的程度。整个乐团训练不懈怠,随时以最好的面貌迎接复工首演。”孟海东补充道。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卢扬 伍碧怡
背景链接
交响乐发展之路
交响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公开资料显示,交响乐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而交响乐队形式和编制是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达到最终完善的。如在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中,双管或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得到了基本确定。交响乐队按规模大小,分为双管、三管、四管,即小、中、大等编制。人数自数十至百余人不等。通常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各组乐器组成。有时也根据作曲、指挥的创作意图和具体要求对乐器有所增减。
而我国的交响乐创作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它从开始的全盘介绍外国作品,到稍后的运用西洋音乐技法来挖掘整理中国民族音乐,并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交响乐、管弦乐作品;从全部由外籍音乐家组成的乐团,到今天全部由我国自己培养的演奏员和指挥组成的乐团,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交响乐发展史上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乐团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如北京中央乐团于1953年成立,中国广播交响乐团成立于1956年,还有1953年正式成立的新影乐团,以及由革命老区中央管弦乐团演化而来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等。
时至今日,国内音乐家们已经推出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交响乐作品,如李焕之的《春节组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音乐《沙家浜》、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
剧场推荐
北京音乐厅 国际古典音乐演出圣殿
北京商报■北京交响乐团:疫情阻不断跨地域作品创作
文章图片
北京音乐厅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南侧,北与中南海相对,东眺天安门广场,是我国第一座现代模式的、专为演奏音乐而设计建造的演出场所,曾一度享有“中国的音乐圣殿”之称。这里每年有包括钢琴、弦乐、交响乐、合唱、歌剧、民乐等各类形式在内的演出200余场;梅纽因、斯特恩、小泽征尔、马友友、斯科达、多明哥、卡巴耶、梅斯基、郎朗、刘诗昆、殷承宗、傅聪、吕思清、埃森巴赫等艺术家都曾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留下光辉的一页。
北京音乐厅共有观众座席1024个,每个软椅都进行了消音处理,观众可在宽松、舒适的环境欣赏演出。舞台面积约为270平方米,台口宽21米,主舞台深度13米,可同时容纳百人交响乐团及合唱团。舞台吊顶采用美国引进的新型反音板,共16块,可最大限度保证观众区每个角度还原声音本色。音乐厅内还采用了一系列现代化建筑声学措施,良好的频率特性、适度的混响时间以及均匀的声场分布,使北京音乐厅不仅具备国际一流专业演出场所的场地条件,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绝佳的同期录音场地。舞台后区大型管风琴,是我国引进的第一部大型管风琴,4859个音管,迄今已有20余年,仍有着良好的音质音效。同时,北京音乐厅拥有国际最先进的同期录音设备和专业录音技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