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东芝事件的另一面( 三 )
苏联电子管收音机在发展方式上 , 苏联始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 60年代 , 苏联在制定未来20年发展规划时 , 仍把钢铁、煤炭、水泥、石油、化肥等列入重点目标 , 要继续往这些领域增加投资 , 扩大规模 , 以期这些产品在数量上压过西方 。这种方式极其低效 , 往往造成极大的浪费 , 但囿于体制原因 , 却无法改变 。 而此时的西方 , 已开始转为集约型发展模式 , 即追求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型结构 。这样的环境下 , 苏联缺少推动技术创新的社会需求 。
1973年苏联扎波罗热汽车厂生产的小汽车另外 , 苏联的科研人员脱离市场 , 难以人尽其才 ,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漫长 。自1967年之后 , 苏联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数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 科研人员占世界总数的1/4 , 但这些科研人员中只有6%~7%在企业工作 , 其余的都集中在科研单位和学校 , 这些科研人员每年提供的科研成果 , 只占全球的15%以下 。据统计 , 苏联每年约有15万项科研成果、2万多件技术发明 , 但使用率只有30% 。 很多技术是苏联先搞出来的 , 但却率先在西方国家得到应用 。同一时期 , 西方有约一半的科研人员 , 直接或间接受雇于企业 , 在市场一线从事科研创新工作 , 他们能够根据市场脉搏 , 将最新技术转化成成产力 , 并不断改进 。
苏联第一款个人电脑 , 于1987年进行量产 。05为什么苏联拥有最庞大的科研队伍 , 却无法取得与之相对用的科研成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 苏联最优秀的科研人员都在为军工服务 。 苏联的模式 , 形成于战争年代 , 战争结束后 , 这种模式不仅没有改进 , 反而更加强化 。 通俗地讲 , 苏联的一切 , 都是在为备战做准备 , 军事需求和国防工作始终处于最优先地位 。在整个冷战期间 , 苏联近80%的科研人员在军事部门或相关机构工作 , 以60年代初为例 , 苏联原子能工业有100家工厂和机构 , 有工作人员100万 , 在导航-宇航工业中 , 有工作人员45万 。 在经费投入方面 , 苏联军事支出长期占财政支出的20%以上 。
苏联铀浓缩工厂的离心机军事领域挤占了绝大多数的资源 , 导致民用部门在技术方面既缺人才 , 又缺资金 , 长期营养不良 。而出于保密原因 , 军事科研单位与民用科研单位之间相互隔绝 , 没有军民两用一说 , 军事科技和民用工业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 最终必然导致社会各个领域无法全面均衡发展 , 军事科技也会因缺乏后劲 , 跟不上时代潮流 , 更无法形成惠及全社会的科技革命浪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苏联能把宇航员送进太空 , 却无法造出物美价廉的汽车、冰箱、电视、收音机——钱和人都搞武器去了 , 日用生活品不是重点 , 能凑活就行 。
切尔诺贝利地区 苏联啄木鸟(DUGA)3号雷达最后再插个故事 , 升华一下文章主题 。70年代苏联航空部、弹药部、装甲和光电部、导弹和航天部、通信设备部、雷达和计算机部、核和激光部、造船部、电子部9个工业部部长组成一个VPK(军事工业委员会)小组 , 负责领导苏联武器系统研究 。VPK有个搜集计划 , 每年列出3000~5000项苏联所需的技术和设备 , 让情报部门去西方搞 , 每年约有1/3的需求能实现 。 实现途经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军火承包商、商用数据库、学术会议、理工科院校 。F-18战机的火控雷达、航空集束炸弹、计算机控制集成电路试验仪、飞机发动机控制系统、潜艇消音窄带分析器 , 都是VPK搜集计划的成果 。
F-18战机【参考资料】《苏联经济中的西方技术》、《战前苏联对西方技术的引进》、《苏联获取西方军事技术的计划、组织、手段及成效》、《新科技革命在苏联失衡发展的原因探析》、《科技革命与苏联兴亡》、《科技因素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推荐阅读
- 「金牌娱乐」大衣哥发文怒斥踹门事件:我可以忍气吞声,但你不能认为我没知觉
- 『环球网』马尔代夫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我使馆提醒在马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当地安全形势
- 「大河网TB」大早上的“骗车”乌龙事件吓坏了七旬老太
- 「每日桂林」社会丨桂林一公路屡发“灵异”事件!司机路过时均后怕不已!
- 教育评论队@“许可馨事件”或将成中药大史上的一大污点
- 『山东理工大学』退学!大学生虐猫事件校方处理结果来了!
- 『于汉超』央视关注于汉超事件:前国脚涂改车牌,是犯错更是犯法
- 【黄心颖】许志安出轨事件一周年后,黄心颖吐露心声:希望一切恢复常态
- 『鲍毓明』鲍毓明案牵出一条“网络黑产”:多少人成了这起事件的“帮凶”?
- 「昌岗中路」最新!“扔共享单车堵路”后续通报,3人被刑拘事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