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架子

羊架子羊架子就是剔完羊肉的干骨头架子 。 现在凡是卖肉的地方都可见到羊骨架 。 或用铁钩子高高吊起来卖 , 抑或随便放在柜台上卖 。 太稀松平常了 。 而且一般不太好卖 。 有羊肉和排骨在前面顶着呢 。 即使卖也都是饭馆或单位买走了 。 个人几乎无人问津 。我小时候 , 羊架子可是好东西 , 金贵的很!稀缺的很!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 。 粮食按人头供应 , 70%是粗粮 , 棒子面 , 红薯面 , 每人每月定量26斤 。 油200克(4两) , 蔬菜有副食本 , 同样按人头供应 。 肉每人每月半斤或一斤 。 鱼、蛋、牛奶根本见不着 。 什么花生、核桃、栗子……高蛋白的 , 一概见不着 。 市场上压根就没有 。 人们普遍营养不良 , 面有菜色 , 饥肠辘辘 。 那时候 , 食品公司在旧城北门設有一个商店 。 正在清真大寺前马路对面 。 现在的通道街 。 路东是清真大寺 , 路西是食品商店 。 该店当时是一溜简易平房 , 挺靠里的 , 前面是一大片黄泥广场 , 自然形成的 , 也不太平 , 坑坑洼洼的 。 这里不定时的卖羊架子 , 那个羊架子肉剔的太尽了 , 几乎看不到肉 。 就是一副干骨架 。 就这也限购 , 每人排队上去只能买一付羊架子 。 因为全市就这么一个点 。 这里天天都是人满为患 , 熙熙攘攘 。 人们从四面八方麇集在这里 , 就是为了买一付干羊架子 。 最初是早晨过来排队就能买上 , 后来随着信息的传播 , 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了购买大军 。 每天人们都是先来排好队 , 等着公司从西口子拉来羊架子 。 羊架子一送来 , 队伍就开始乱了 , 等卸完货 , 搬到商店里面 , 关门 , 开窗卖货 , 人群就整个乱套了 , 人潮汹涌 , 人声鼎沸 , 互不相让 , 你推我挤 , 有的年轻人竟踩在别人的肩膀上 , 头上奋力冲向窗口 , 有骂的 , 有叫的 , 简直乱成一锅粥 。 反正年轻的、体力好的都买走了 。 只好停止售卖 。 越往后越不好买 , 有的人半夜就过来排队 , 排了一夜 , 上午食品的人上班了 , 今天没货不卖 。 一宿白排 , 瞎熬猪眼 。 即使有货 , 排队最前面还可以买上 , 队伍一乱 , 后面的根本买不上 。 最后人们想了一个办法 , 排队的自己编号 , 发号 。 并且取得了商店的支持和配合 。 人们都是半夜来 , 有的前一天晚上12点以前就来了 , 谁来了 , 先领一张号 。 然后商店开门营业时叫号买羊骨架 。 这样以后秩序才好起来 。我们家是发号以后才买上了几次 。 以前根本买不上 , 父母去了好几次都因挤不上去 , 望而生畏 。 父亲半夜去排队 , 领上号 , 早晨母亲也早早去搭照父亲 。 快中午了 , 俩人才喜滋滋买回羊架子 。 中午吃了些便饭 , 全家都盼着晚上啃这付羊架子 , 垂涎欲滴 。 母亲是下午开始煮羊架子的 , 先是白水煮 , 水大开后 , 用大勺撇血沫子 , 关键的步骤来了 , 用小汤勺撇飘在汤上面的羊油 , 这是买羊架子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 当时食用油太紧张了 , 根本不够用 。 一付羊架子有时能撇一小碗羊油 , 最少也能撇半碗羊油 。 先是母亲腑在锅上撇羊油 , 后来主要是我——其时十来岁 , 当时都是锅连炕 , 我趴在炕上 , 头杵在锅边 , 用小勺撇油 , 连小小的油花花都不放过 , 有时勺里进了汤了 。 用嘴轻轻的把勺里的油花花吹到碗里 , 再把汤倒入锅里 , 如此反复操作 。 煮羊架子成了一锅名副其实的清汤了 。 油花花都看不到了 。 一放作料 , 满屋飘香 , 熟后 , 全家饕餮盛宴 , 骨头上的肉不多 , 但特别香 , 啃得手脸油光 。 都顾不上说话 , 低头猛啃 , 不消片刻 , 一锅骨头一啃而光 。 汤吃面或大烩菜 , 也能吃好几顿呢 。 羊油炒菜又能吃好多天 , 有荤就压素 。 现在羊油都扔了 , 当时可是香饽饽 。 此一时 , 彼一时 , 不可同日而语 。 一付羊架子能带来多大的实惠啊 , 能带来多大的快乐啊!难忘60年代的羊架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