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编剧六六:我敢这么写,因为是真事( 三 )

《安家》编剧六六:我敢这么写,因为是真事
《蜗居》海报澎湃新闻:像你刚说 , 想做一个向10年前的《蜗居》致以回应的作品 , 那你觉得在《蜗居》之后 , 这10年 , 你所看到的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尤其在买房这件事情上 。六六:我个人觉得未来房价应该不是困扰中国人的一个问题了 , 除了大城市还会有 , 其他地方不会有 。 因为人口在减少 , 幼儿园的数量都在减少 。 所以未来最早一批有房子的人过世以后 , 他们的房产给子女 , 以后房子应该不是问题 。澎湃新闻:你这个预期和10年之前大家的焦虑是很不一样的 。 但目前在《安家》中 , 好像还是能看到买房者很焦虑的情绪?六六:焦虑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把房子当成“家” , 你焦虑的不是房产而是“家” 。 比方说要不要写儿媳妇的名字 , 这个涉及到的是家庭关系:我们未来会不会和谐的相处?要不要住在一起?所以我认为把我们所有的焦虑归结于房子或者房价 , 这是不公平的 。澎湃新闻:在买房卖房的故事里面 , 其实你很想去讲的一个东西是关于中国人对家的一个观念?六六:所有的问题 , 其实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在国外哪有什么买房子要加儿媳妇名这事儿 , 大家都没有婆媳关系的问题 ,国外也不存在说“夫妻俩买房一定要买一间父母来住的房子”这个问题 , 大家都不住一块 。 所以这个问题是中国独有的 ,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写戏只能写中国人的戏 , 写不了好莱坞的戏 , 你文化背景不一样 , 理解也不同 。《安家》编剧六六:我敢这么写,因为是真事
“安家五子”澎湃新闻:那这样来说的话 , 确实目前《安家》这个名字其实是比《卖房子的人》要贴切很多的 。六六:是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文化观点 。 我前两天遇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 , 一个中国台湾人娶了日本太太 , 他告诉我一件事 , 我觉得很诧异 。 他说他的岳母在他们家养老 , 80多岁了 , 跟他们住在一起 , 我说我们大陆也是这样 , 都是女孩照顾父母 。 他说不是 , 他说我的老婆把她妈妈接到这来 , 跟我们过的原因是因为我 , 因为在我的观念里面有“孝道” , 日本人没有孝文化 , 老了以后都进养老院 , 孩子们全部不管 , 我是觉得老人太可怜了 。 你看 , 也就是说这个日本女人嫁了个中国男人以后 , 她的文化根基都发生改变 。 在日本的文化里面是没有“遗产”、“孝道”这两个概念的 。 你没有看过日本人写戏 , 说把我的房子给我的孩子 , 你知道什么原因?因为在日本 , 如果父母想把房子留给孩子 , 孩子要交高额遗产税 , 现金 , 谁都交不起 。“孝文化的丢失是很可惜的”澎湃新闻:你刚才谈到 , 未来房子在中国家庭中的重要性可能会降低 。 而像中国人 , 是把家的概念和房子捆绑得非常紧 , 那你觉得在未来 , 房子重要性的降低 , 会不会使家庭这个概念也发生改变?六六:我觉得会 , 我觉得我儿子这一代 , 他们“孝道”的观念会变淡 。因为现在是世界村了 , 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 但在我个人的观念里面 , 对父母尽孝这件事情 , 是中国高度文明的象征 。 因为父母都知道对自己子女好 , 这是天性 。 你不对你幼小的孩子好 ,他就活不下来 , 在自然界会被淘汰 。 所以母爱父爱这个东西是天性 。但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 , 从天性变为人性 , 这就是文明的表现 。什么意思呢?人类为什么会有群体生活?为什么互相照应?是因为人类本身 , 从上天赋予的能力来看 , 既不是爬得很高的 , 又不是跑得很快的 , 也不是猎杀能力很强的 , 你只能够群体行动 , 最终才能站在食物链的顶峰 , 在这里就体现出对老人和孩子的照顾的重要性 。 中国文化里面 , 孝是什么?教之所有也 , 孝这个字是教育发源的地方 。 我认为在中国文化里面 , 孝文化的丢失是会很可惜的 。《安家》编剧六六:我敢这么写,因为是真事
罗晋(左)饰 徐文昌澎湃新闻:那如果房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降低了之后 , 我们去维护家庭这个概念的方式 , 可能就会少了很多经济捆绑 , 变成更为纯粹的情感羁绊?六六:我觉得未来家的概念会比较淡 , 尤其是像现在这种微博、微信这种家庭联系 , 网络电话这些 , 其实未来父母和子女之间 , 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关系会越来越少 。 所以我也很担心未来家庭的概念 , 房子可能还是要买 , 但家这个概念有可能会淡 。 我们有时候慢慢就倾向于西方社会 , 松散性结合 , 逢年过节聚一下 , 偶尔打个电话 , 我觉得这有可能是未来家的常态 , 不像过去三世、四世同堂了 。澎湃新闻:你是有幼教背景的 , 那基于你的担心 , 能不能给现在的年轻父母也好 , 给中国家庭也好 , 一些教育方面的建议呢?如何让亲子之间或者几代人之间 , 未来能尽量保持“家”的凝聚力和紧密性?六六:这个很难 , 你知道吗?很难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独立性越来越强了 , 跟过去不一样 , 现在我们文化的扭转 , 有一点接受了西方的影响 , 就是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 这个文化在中国过去几千年都不存在 。 我们以前认为孩子怎么能有自己的个性呢?不是应该父母说了算吗?现在不可以 , 现在你要问他的心理感受 , 要尊重他的想法 。 我问我儿子 , 妈妈老了以后 , 你会跟妈妈在一起过吗?这在过去需要问吗?这是必然的 , 尤其是我只有一个儿子 。 你知道我儿子说什么?“我得问我老婆同意不同意” 。 我说你为一个还没出现在你生活中的女人 , 得罪了已经在你生活中的女人 , 划算吗?实际上现在孩子已经变了 。澎湃新闻:这两年很多作品像《都挺好》《欢乐颂》 , 包括这次《安家》里 , 都出现了一个奇葩母亲的角色 。 房似锦是很糟糕的原生家庭里出来的 , 而且她一直在努力试图摆脱家庭的束缚 , 这一点其实蛮想听你聊一聊 。六六:因为我说句实话 ,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 , 我相信这么多故事的重复 , 已经证明这种事情在中国是常态 , 而不是变态 。 我采访的这个原型的主人公特别有意思 , 她跟我说他们家的故事 , 说她妈问她要钱 , 说你弟弟好可怜 , 昨天晚上吃的方便面 。 她说:我弟弟吃个方便面 , 我妈就觉得他可怜了 , 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一饿三四天 , 就喝点白水 , 我妈也无所谓 。 她说这个话的时候笑盈盈的 , 我听了都快哭了 。 所以你就知道 , 我也搞不懂为什么 , 中国的父母对儿子看得这么重 。 写这个戏的时候 , 我也是觉得 , 她原型的故事就放在这里 , 你添一点减一点都不合适 , 所以我就还是忠实的就这样放进去 , 连采访都放进去 。澎湃新闻:前面我们谈到了“孝道” , 你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精华的一部分 , 但同时你又写了房似锦这个角色 , 那“孝道”这个东西 , 对她是个非常可怕的紧箍咒 。 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对比 , 这部分创作你的考虑是?六六:能怎么办呢?原生家庭她摆脱不了 , 你说你断绝关系不回家 , 很难 , 刚开始和家庭保持联系是因为她爷爷 , 爷爷把她带大有感情 , 等爷爷走了 , 她还有弟弟 , 弟弟对她没有不好 。 人有感情的对吧?实际上你看这个戏 , 另一个角色徐姑姑 。 徐姑姑就是典型的无父无母 , 没有亲人 。 他妈妈跳楼了 , 他跟他爸断绝关系了 。 是不是跟家庭决裂的人就幸福了?一点都不幸福 , 没有归宿 。所以最终房似锦把她弟弟接到城里来 , 跟他们一起创业的是徐姑姑 。 为什么?因为他是渴望有家庭的 , 渴望能找到归宿的 , 而最后这个归宿房似锦帮他解决了 。 我觉得每个人都能说的好像很决绝 , 说为什么不跟家庭断绝关系?你怎么不断?但其实是没那么简单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