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罩里的大学问:中国为何是制造大国而非强国

口罩产业 , 中国的优势在低成本和产能 , 但口罩产业的金字塔尖依然被3M、霍尼韦尔、尤妮佳等公司占据 , 这背后是一套制造强国的工业哲学陈琛 林雪萍 |文随着疫情扩展到全国 , 各大药房、网店口罩纷纷售罄 , 补货更是遥遥无期 , 世界各国产能已经被预定至数月之后 。 短缺蔓延到全球 , 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甚至印度的商店里都是一罩难求 。世界卫生组织2月6日发布报告 , 中国口罩的需求量上升了100倍 , 价格上升了20倍 。 很难想象 , 具有世界上最完整工业体系的中国竟然在小小的口罩上犯了难 。远在日本和欧洲的供应商也感受到市场的热浪 , 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在2月1日的采访人员会上表示 , 在日本国内口罩业者采取24 小时生产体制的努力下 , 日本每周的口罩供应量可望达到1亿片以上 。 路透社1月底报道 , 捷克企业接到的订单暴增570倍 , 另据《纽约时报》报道 , 法国昂热的一家企业在一周之内接到了10亿订单 , 而去年全年的产量才是1.7亿只 。口罩为什么不能很快上市口罩是超大规模、廉价制造、模块化的装配型产品 。首先是规模 。 中国产量占据世界的50% 。 每天生产口罩一千多万只 , 2019年生产50亿只 , 居世界第一 。其次是廉价制造 , 每个口罩可能才赚几厘钱 , 盈利靠海量出货 , 涓滴汇成小溪流 。 河南长垣两家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证实 , 医用普通口罩出厂价每个9分钱左右 , 医用外科口罩每个在4毛到4毛5分之间 。 江苏省江阴某口罩工厂曾对外表示 , 工厂一年给日本代工口罩3亿只 , 每只出厂价两分钱 , 每只赚不到五厘钱 。最后口罩是模块化的装配产品 。 普通的医用口罩是由聚丙烯纤维无纺布层 , 熔喷布层 , 耳带线 , 鼻梁金属条等部件组装而成 , 根据不同的种类还需添加过滤棉层和活性炭层 。 而中国的口罩工厂并不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 , 只是将这些零件组装起来的地方 。假设这些原材料供给足够充足 , 新扩产的口罩工厂也很难很快就将口罩输送到市场 。 去除设备到货、设备调试时间 , 只看口罩从零件到包装成箱 , 首先是口罩的装配 , 目前通过压合、裁切、贴条、焊带等流程就可以生产出一枚口罩 , 全套自动化生产线每用不了1秒可以生产一个口罩 。但耗时的是消毒过程 , 这是新投产的口罩生产线不能很快上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 每个口罩需要在环氧乙烷溶液中消毒 , 由于环氧乙烷属于有毒物质 , 消毒过后的口罩需要静置解析至少7天 , 待环氧乙烷全部分解掉后 , 才能包装上市 。 若采用辐照灭菌技术 , 可将这一过程缩短至24小时 。口罩背后的复杂产业链口罩虽是几毛钱的产品 , 但同样拥有复杂精巧的产业链 。和其他产业相比 , 国内产值仅为一百多亿的口罩价值链犹如一条细长蜿蜒的小河 , 和多条大江大河连通 , 比如化工、纺织、机械、电子 。原材料方面 , 聚丙烯被加工成喷熔无纺布 , 再运送到口罩厂商 , 经过裁剪缝制成为口罩 , 包装之后再经过消毒灭菌 , 之后要通过解析 , 最后才能转变成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 。 设备方面 , 涉及到一大批机械加工零部件、气动元件、电气零部件 , 又通往了另一个繁杂无比的世界 。口罩用的聚丙乙烯可能来自于浙江的镇海炼化 , 这些原料在山东被加工成中间产品熔喷无纺布 , 中间产品再运输到河南 , 当地及全国其他地方再引进鼻梁条、挂耳绳、粘合剂 , 最终制成口罩 , 小小的一个口罩 , 其实是标准的模块化组合式产品 。河南的设备也有可能来自东莞 , 东莞的口罩机设备涉及到材料加工、电气控制、气动元件 , 很有可能还要从长三角或珠三角某地购买超声波压焊设备 , 从上海购买自动包装设备 , 还要从其他地方引入相关的消毒设备和原料 。小小的一个口罩 , 在牵动无数人神经的同时 , 也牵动了数十条大大小小的产业链 。 长垣生产的口罩 , 其实是全球供应链集成融合出来的产物 , 其中涉及到的资产可能达到数十万亿 , 即使是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首富也负担不起 。扎进口罩世界还会发现 , 即使是大企业来做口罩 , 也很难一蹴而就 , 设备的研发、制造、安装、调试和改进 , 原材料的引进 , 无尘生产车间的建设 , 物料的对接和配送 , 工人的培训 , 非常时期 , 雄壮的大企业也得把此前市场上一件又一件琐碎的小事情扛在身上 , 也只有汽车、化工和电子行业的巨头才能在关键时期跨越大江大河 。口罩背后的制造大国与强国从中国制造口罩的能力来看 , 中国是制造强国吗?很遗憾 , 小小口罩 , 同样隔开了大国和强国 。如何理解一个制造强国?发动机能否造出来固然是一个标志 , 小小口罩能不能造好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天下口罩 , 谁是大牛?世界级品牌 , 是来自美国的3M和霍尼韦尔 , 还有日本最大口罩制造商尤妮佳 。 这些国外品牌的价格 , 往往是国内的价格的10倍以上 。小口罩里的大学问:中国为何是制造大国而非强国
2019年中国口罩十大品牌 来源:观研天下这些公司都是什么样的公司呢?霍尼韦尔 , 工业巨头 , 2018财年收入420亿美元 , 利润近70亿美元;3M , 工业巨头 , 2019 年净收入超过 300 亿美元 , 净利润约 46 亿美元;尤妮佳 , 日用消费品领头羊 , 2019财年收入66亿美元 , 利润近6亿美元 。这些大品牌为什么要去做小小的口罩?口罩在中国只是一个上百亿的市场 。 看上去还不够群雄塞牙缝 , 那么国外品牌如何生存?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多元化的代表 , 但是做口罩却各有各的招法 。以“尤妮佳”为例 , 它曾两次入选福布斯发布的 “全球100家最具创新力公司”榜单 。 它最大的能力是来自强大的情报收集能力 , 和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把握 。 如口罩而言 , 尤妮佳也开发了给女士的小脸口罩 。 并且凭借无纺布吸收材料为轴心 , 多面拓展 , 成为生活护理领域的超级巨头 。 尤妮佳在一些看似传统的产品中玩出了花样 。霍尼韦尔的优势 , 则体现在对工厂环境和安全防护有充分的认识 , 而3M则是材料的巨人 。小口罩当然无法撑起3M、霍尼韦尔、尤妮佳的生存空间 , 但是他们多元化产品的结网效应明显 。口罩背后是材料的竞争 , 也是装备的竞争 。 口罩不过是技术土壤里长出的一棵大树 , 是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一个分支 。这就是制造强国的特点 , 它不是以单项产业的规模取胜 , 而以底层技术向各领域渗透而取胜 。 看似无序的多元化产品 , 却是靠技术将其从内涵中串织起来 , 编制出来一个难以复制的有机体 。利用标准确定行业领导地位 , 则是另外一种诀窍 。 比如疫情中大家最喜欢的N95口罩 , 就是美国标准 ,N95口罩是指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规定的空气过滤“N95”评级的、可阻挡95%直径0.3微米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的口罩 , 其他国家的标准也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标准 。但是要确定这个标准 , 需要严格的测试流程 , 专业的测试仪器 , 比如说美国的TSI公司气溶胶检测仪器 , 如果没有仪器和手段 , 那想确定标准也无从说起 。 中国大把的钱 , 都被这些标准检测机构给拿走了 。口罩产业 , 中国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和产能 , 但口罩产业的金字塔尖依然被制造业强国掌握 , 这背后是一套制造强国的工业哲学 。陈琛为机工智库高级研究员、林雪萍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 编辑:马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