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赫特:通向毁灭的奇迹

沙赫特:通向毁灭的奇迹

通向毁灭的经济奇迹 作者:孟来 “在纳粹上台之前 , 沙赫特就曾经呼吁过 , 转向‘全球政治’ , 对他来说 , 全球政治并不是字面的意思 , 全球政治指的是德国要做一个有全部的权利的一个实体 , 回到全球政治的这种合适的位置当中去来进行贸易 。 ” 本文由 2019年3月9日孟来博士讲座《刀尖上的繁荣:二战前纳粹德国的贸易与金融(青年维也纳微信群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 。

沙赫特:通向毁灭的奇迹

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花费周末的时间来在这里 , 我们一起探讨有研究兴趣的一个题目 。 首先我要说一下 , 其实这个纳粹德国经济史并不是我的任何一个专业研究项目 , 只是我的一个兴趣 。 最早是在十年之前 , 我在UCLA中国研究中心做访问交换的时候 , 当时UCLA图书馆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研讨会和讲座 , 我跟一些有兴趣的美国学者、欧洲学者交流过纳粹时代经济的问题 。 谈到纳粹的经济问题 , 他们当时给我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新颖:纳粹的所有的建制都不是认真的 , 只有它的意识形态是认真的 , 所以实际上它所有的管制 , 都是过去的德国行政官僚体系的一种扭曲和压抑的延续 , 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利用的官僚体系 , 不一定非要把它跟纳粹的意识形态完全紧密的结合起来 。 我当时对这个观点是非常…… , 听着很新鲜的 , 但也不完全理解 。 所以后来我就花了点时间对相关书籍做了一些梳理 。 今天又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跟大家聊一聊 。 姿态先摆在这儿 , 我也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而已 。

沙赫特:通向毁灭的奇迹

法军开进鲁尔 说到纳粹的经济史 , 首先我们要来一个前情回顾 。 也就是1923年到1933年 , 纳粹上台之前十年的德国经济 。 这十年德国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应对性”的场景上面 , 也就是对凡尔赛条约的一种所谓“后危机处理” 。 一个转折性事件可能就是鲁尔危机的解决 。 大家现在都知道鲁尔危机是法国和比利时跟德国的外交冲突 , 但它的根源还是凡尔赛条约的赔款压力 , 德国应对不了 。 鲁尔危机造成一个事实后果就是:要不然就是德国当场休克 , 人家确实是赔不起;要不然就大家想办法 , 最后鲁尔危机的解决 , 就是成功地把德国和法国之间的赔款问题给国际化了 , 变成了德国反而向英美特别是美国展开怀抱 , 进行未来的经济上合作的一个转折点和契机 。 解决鲁尔危机 , 就跟这个道威斯——也就是美国后来的副总统 , 好像是柯立芝总统的副总统——跟道威斯计划是紧密相连的 。 道威斯还因为解决了鲁尔危机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 跟他一块获奖的就是英国的外交大臣奥斯丁·张伯伦 , 也就是后来的内维尔·张伯伦首相他哥 。

沙赫特:通向毁灭的奇迹

道威斯计划委员会 道威斯计划以及后来的杨格计划 , 最重要的后果就是建立了一个国际的多边体制来解决凡尔赛条约的赔款问题 , 把德国对各个国家的责任变成了我们大家坐下来一块儿来解决问题 , 变成这样的一个协调的体制 。 这就为德国回归大家庭铺了路 。 那么一说起20年代的德国经济 , 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 就是超级通货膨胀 , 这是我们课本里、只要标准的经济教科书里都肯定会提到的 , 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超级通货膨胀 。 这个超级通货膨胀 , 它的产生当然跟一战的后遗症是紧急相关 , 也有政府想用这个解决赤字的一部分责任吧 。 但是它的解决 , 却是20年代所谓“魏玛繁荣”的一个基础 。 这个解决涉及到一个关键 , 也就是货币政策 , 货币体制的一个转折点 , 从旧马克到地产抵押马克和后来的所谓是跟黄金挂钩的黄金抵押马克 。 说到20年代的风云人物 , 一个是施特雷泽曼 , 大家都很熟悉 , 他可以说是德国20年代政策的灵魂 。 还有一个今天主要要说的人物 , 也就是后来希特勒政府的一个经济核心人物 , 叫亚尔马·沙赫特 。 还有一个就是在我们的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过程当中应对不利 , 对希特勒上台负有巨大的经济责任的 , 当时的总理布吕宁 。

沙赫特:通向毁灭的奇迹

海因里希·布吕宁 , 1930年至1932年期间的德国总理 , 同时也是魏玛共和国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理 。 布吕宁的紧急状态法令和对纳粹党模棱两可的政策被后人认为对魏玛共和国的灭亡负有责任 20年代的繁荣和欧美的资本进入有直接关系 。 鲁尔危机解决之后 , 一个直接的经济后果 , 就是英美、特别是美国 , 先給德国垫钱 , 你要赔法国的还有其他国家的贷款 , 你没有钱怎么办呢?我先借給你 。 但是这个欧美资本的进入大多数是短期资本 , 也就是短期的借款 , 大家知道经济上有一个重要的问题 , 就是叫做借贷期限错位或者借贷期限的不对称 , 你如果借短贷的话是有长期风险的 。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风险 , 德国当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 , 经济上的掌门人就开始推进所谓“大西洋主义战略” , 大西洋主义战略就是我们面向大西洋对岸 , 面向美国 。 为什么面向美国呢?有经济上的考量 。 因为美国实际上当时已经是德国的最主要的食品和原料的输入国以及德国的制成品、工业制成品的一个主要的出口国了 。 还有一个政治的考量 , 因为德国不想再跟法国纠缠下去了 , 那就要想其他的办法 , 它又好不容易通过鲁尔危机的解决把这个赔款问题的国际化了 , 大家都是要跟比自己牛的人来玩 , 它如果再跟法国纠缠下去 , 第一没有意思 , 第二个也占不到便宜 , 所以它想找的合作伙伴就是大西洋对岸 , 想跟美国建立经济同盟 。 趁此机会呢 , 也把美国的短期资本给长期化 , 用更长期的投资来代替短期的贷款 。 刚才讲到 , 一系列魏玛德国的精英 , 像施特雷泽曼、亚尔马·沙赫特 , 其实他们的经历在某些程度都有些类似:都在柏林念过书 , 都拿过经济学博士的学位 。 今天我们主要谈的这个核心人物——亚尔马·沙赫特 ,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个人 , 但凡对纳粹德国感兴趣的 , 都对此人有所耳闻 。 他的全名叫亚尔马•霍雷斯•格里雷•沙赫特 , 中间名霍雷斯•格里雷非常有趣 , 是美国纽约论坛先驱报的一个主编的名字 , 这个主编是一个很有名的自由主义政论家 , 他最为人所知的政治观点是废奴 。 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美国的自由主义的新闻人物嵌入他的姓名当中呢 , 他父母是怎么想的?因为亚尔马·沙赫特的父亲实际上在美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 而且对美国的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美国的印象都非常好 。 但是出于各种原因 , 他在美国并没有找到很好的职业发展 , 后来他的妻子生病 , 一家还是回到了德国 , 这样小亚尔马才在德国出生 。 但是 , 亚尔马因为受家庭的影响 , 他实际上对英美有着很天然的联系和熟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