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SCI论文至上”风为何要破除?新体系公正吗?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为何要破?谁能受益?新体系公正吗?——教育科研领域破除评价体系SCI论文至上风透视
新华社采访人员
近日 , 教育部、科技部发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评价体系SCI论文至上风 , 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在科技评价、职称评聘等重要领域的使用 , 措施包括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等 。
标题:【[SCI论文]“SCI论文至上”风为何要破除?新体系公正吗?】为何SCI论文至上必须破除?已有哪些尝试?谁将可能因此获益?新评价体系能保证客观公正吗?新华社采访人员就此展开调查 。
SCI论文至上贻害甚大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 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 。 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 , 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 。
SCI由外国机构创办 , 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之一 。 但随着SCI论文相关标准独霸教育、科研领域各类重要核心评价体系 , 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显 。
SCI论文至上扭曲岗位评价导向 。 广东某高校人事处负责人说 , 当前教职工的科研项目、个人发展、薪酬待遇等都与SCI论文指标挂钩 , 这导致指标与岗位标准错位 , 导致管理、教辅等非科研岗位职工也盲目追求发表SCI论文 。
SCI论文至上难以客观评价人才价值 。湖南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一些高校从海外引进博士 , 仅看SCI论文发表评分高 , 就聘其为教授、博导 , 一个刚毕业的博士 , 真的知道如何指导博士吗?而部分能在海外发论文的博士 , 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学、临床一线奋斗多年教师薪酬的数倍 。
SCI论文至上滋生论文腐败 。 多名受访人士透露 , 在海外 , 部分质量不高的学术刊物 , 主要收入是中国作者缴纳的版面费 。 据国内SCI论文代发机构报价 , 依据影响因子高低 , 发表一篇SCI论文少则3万、5万元 , 多则20万元左右 。
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 ,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SCI论文不能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 , 不能直接说明论文创新贡献 , 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 。
打破论文枷锁 释放科研活力
采访人员发现 , 此前已有高校和科研单位采取措施尝试破除SCI论文至上 。 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等多名专家向采访人员表示 , 这有望扭转部分地方和单位扭曲的科研观 , 让真正扎根基层一线、参与重大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者获益 。
2019年 , 南京林业大学等江苏部分高校规定:在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 , 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 , 重点考察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
暨南大学针对教师的不同类型对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设置要求、标准 , 最大限度保证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 对于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教师 , 降低SCI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 , 能促使这些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培养和公共服务上;对以研究为主的教师 , 则可以引导他们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重大问题 。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与管理处处长王兵说 。
湘潭大学建立了本科教学荣誉体系 , 获奖教师可直接参评教授;对教授设定向本科生授课年度课时硬杠杠;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等 , 这既让一线教师有更多元的发挥空间 , 也敦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这一根本 。
此次相关部委明确规定 , 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 , 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 医生和工程师们有望打破论文枷锁 。
另外科技部还要求 , 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 , 根据科技活动特点 , 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 , 其中 , 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 。 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建立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 。 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处处长屈力刚表示 , 这不但有助于部分国内学术期刊发展摆脱低水平循环窘境 , 更对摆脱外国标准依赖 , 构建一套我国自己的科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
从至上到多元须保障科学、公正
不少科研工作者提醒 , 破除SCI论文至上之风 , 有几点需特别注意 。
破SCI论文至上不等于抛弃SCI , 更不等于抛弃论文标准 。 不是说这个评价指标就完全不要了 , 因为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体现学术成果 , 关键是要着力推进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建设 。 李启厚说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能否真正保障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则是全科研领域最为关注的焦点 , 也是当前公认的难点 。
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以往都是以发表刊物的级别高低作为相关遴选标准 , 此次明确要求不得以刊选文 , 就必然更多依靠同行专家评审 , 如何确保相关人员的学术操守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
采访人员调查获悉 , 当前同行专家评审中拉圈子、搞派系、走关系的现象并未绝迹 。 华北某双一流高校的一名博导透露 , 部分高校培养的人会很快成为一批学术权威 , 然后就形成一个封闭自利的圈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