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花落春仍在

俞樾:花落春仍在 俞樾(1821-1907)浙江湖州德清人 , 是清末一位大学问家 , 撰有《群经评议》、《诸子评议》、《古文疑义举例》、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及《右台仙馆笔记》、《老圆》、《骊山传》、《梓童传》、《七侠五义》(改编本)等学术著作 。 所作笔记 , 搜罗宏富 , 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 。 所撰各书 , 总称《春在堂全书》 , 达250卷 。 能诗善联 , 《清史·俞樾传》评曰:“所作诗温和典雅” 。 楹联则公认为大家巨擘 , 作品极为丰富 , 自编成八卷 , 皆收入他的《春在堂文集》 。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 在京城科举考试复试的试卷上 , 有一道名为 “淡烟疏雨落花天” 的诗题 , 这是一幕笼罩着丝丝愁怨 , 显露了淡淡落寞的景致 , 许多考生在笔下抒发了“落花流斤人春去也”的惆怅情感 。 而俞樾从落花里看到了春天的延续 , 意气风发地写下了“花落春仍在 , 天时尚艳阳”的句子 , 受到主考官曾国藩的激赏 。 曾国藩认为 , 俞樾咏落花但无衰飒之意 , 和宋代诗人宋祁的句子“将飞更作回风舞 , 已落犹存半面妆”的意境相似 , 于是他点了俞樾复试第一名 。 任职翰林院庶吉士、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 , 后任河南提督学政 。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 。 为了选出好人才 , 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二月出棚考试 , 俞樾动了一番脑子 , 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了再拼成一道考题 , 别出心裁是为了能够考察到考生灵活掌握的应变能力 , 结果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 御史曹登庸弹劾他 , 言其出题试士 , 割裂经文 , 因他曾出“王速出令反 , 国家将亡必有妖”等题目 , 因有犯上之嫌 , 而被罢官 , 永不叙用 。 但“花落春仍在” , 江苏巡抚李鸿旁邀请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 。 因祸得福 , 俞樾生命中的春天依旧灿烂 , 勤奋治学使他满腹经纶 , 使他的人生达到更高境界而成为一代朴学大师 。 在经历罢官、遭遇丧妻和子代废亡的打击后 , 在朋友的资助下他移居苏州 , 开始长达四十多年的潜心著书 , 且讲学于苏杭沪湖一带 , 桃李满天下 , “门秀三千士 , 门高四百洲” , 陆润庠、章太炎、吴昌硕、陈汉章、崔适等都是他的弟子 。 俞樾学识渊博 , 以经学研究为主 , 在朴学、诗词、戏曲、小说、书法等各个方面都颇有造诣 。 俞樾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 。 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庭经 。 李鸿章一心从政 , 官至宰相 , 位极人臣 。 俞樾却埋头文字 , “学究天人际 , 名垂宇宙间 。 ”曾国藩评价他的两位高足 , 曾坦率地说 , 他不喜欢像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 , 但也不愿意象俞曲园那样专攻学术 。 但俞樾倒是自得其乐 , 他的著名自挽联云: “生无补乎时 , 死无关乎数 。 辛辛苦苦 , 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 流布四方 , 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 , 俯不怍于人 。 浩浩荡荡 , 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 放怀一笑 , 吾其归欤!” 俞樾的赤子之心、坦荡之心表露无余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李鸿章等人的资助下 , 俞樾亲自设计建造了他的居所 , 为了感激曾国藩的知遇之恩 , 遂命“春在”为自己的堂号 。 堂内楹联“惜食惜衣 , 不但惜财尤惜福;求名求利 , 只须求己莫求人”、“三多以外有三多 , 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 , 美寿美名美儿孙”等都是俞樾自撰 , 简朴的生活 , 艰难的人生 , 使晚年俞樾的平静蕴含着深沉的凝重 , 可凝重的宁静更能闪烁出人格的魅力 。 一如他的曲园小而简朴 , 形如曲尺 , 却喻示着“曲则全”的哲理 。 小园同样能以一草一木展示生命的蓬勃 , 孤亭、小池一样可引清风飘荡 , 容月光流洒 。 “花落春仍在” , 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 。 时光荏苒 , 一百年后它仍在告诫后人需要用平常心看待人生的沉浮得失 。 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冷泉亭 , 悬有一联:“泉自几时冷起 , 峰从何处飞来?” 一日 , 俞樾与夫人游灵隐 , 小坐亭上 , 共读此联 。 夫人道:“此联问得有趣 , 请作答语 。 ” 俞樾应声而答:“泉自有时冷起 , 峰从无处飞来 。 ” 夫人道:“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 , 峰从飞处飞来 。 ” 言毕 , 夫妻相与大笑 。 数日后 , 次女来 , 俞樾要她试为冷泉亭旧联作答 。 女儿沉思良久 , 笑道:“可答为: 泉自禹时冷起 , 峰从项处飞来 。 ” 俞樾惊问:“项字何指?” 女儿道:“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 , 安得飞来?” 可见俞樾的治学风范影响到后代 , 其孙俞陛云探花及第 , 其曾孙俞平伯成为近现代红学研究的鼻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