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机器人助攻武汉重灾区,行业拐点来了吗?( 二 )

无人配送机器人助攻武汉重灾区,行业拐点来了吗?

去年现身中国国际工博会的第三代智能配送机器人“蓝朋友” , 如今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 它的设计者 , 是复旦大学RoboWay团队 , 该团队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立荣、博士张天资等8位核心成员组成 。 “蓝朋友”去年开始在校园场景进行运营测试 。 这台机器人拥有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系统 , 具备对周围环境的高精度建模、识别、避障等功能 , 甚至可以在道路阻塞时由后台调度系统自动切换配送路径 。 “蓝朋友”运行速度为每秒0.7米-1米 , 最高可提速至2米每秒 , 和汽车开得一样快 。

无人配送机器人助攻武汉重灾区,行业拐点来了吗?。

无人配送机器人助攻武汉重灾区,行业拐点来了吗?

张天资介绍 , 为了“提性能、降成本” , 团队曾在“蓝朋友”的底盘和导航系统两方面投入大量精力 。 仅硬件结构设计就经历20余次改版和测试验证 , 最终才研发出这样结构紧凑、性能稳定的低成本底盘 。 “这种底盘由四驱转为前轮两驱 , 创造性地从软件层面解决了前轮两驱底盘在5厘米左右小台阶上容易打滑的问题 。 种种努力之下 , 三代“蓝朋友”的硬件成本降低到了一代机器人的六分之一 。 尽管“蓝朋友”尚未真正投入到疫情抗击中 , 但市场在期待着它的表现 。 行业“突击考” , 不是满分却潜力满满 如果将无人配送在这场疫情中的表现比作一次“突击考”的话 , 虽然没能给出满分答卷 , 却已然显示出满满潜力 。 除了京东物流以外 , 其他无人配送机也在抗疫战争颇有存在感:比如 , 广东省人民医院引进了两台集成无人驾驶的机器人 , 可实现自主开关门、自主搭乘电梯、自主避开障碍物、自主充电等功能 , 在医院中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机器人从病毒洁净区承载餐食或物资出发 , 自动前往各个隔离区房间进行配送 , 试图通过机器人自动化免接触配送的方式 , 阻断“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链条…… “这个领域的繁荣值得期待 。 ” 张天资对于无人配送的前景乐观而坚定 。 他坚信:“这是趋势 , 是未来 。 ”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 , 人力配送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 而智能配送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将辅助“电瓶车+人”的传统配送模式 , 实现人机协同 。 除此之外 , 机器人更可配备保温保鲜设备 , 为食品、隐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

无人配送机器人助攻武汉重灾区,行业拐点来了吗?。

无人配送机器人助攻武汉重灾区,行业拐点来了吗?

然而 , 无人配送领域还有许多难关需要克服 。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服务机器人的时间线——2017年 , 是机器人市场融资遍地开花的一年;但2018年 , 资本市场进入冷静期 , 国内服务机器人行业中B轮阶段中后期的融资只有10轮;2019年则继续“降温” , 仅有优地科技、云迹科技、深兰科技等少数企业完成了B轮以后融资…… 资本市场从狂热转向冷静 , 与无人配送领域的两个现实问题不无关系 。 其一 , 是自动驾驶的技术局限性 。 无人配送本质上属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分支应用场景 , 但2019年并没有等来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落地 , 而是多家车企将量产的时间节点向后推迟 , 症结恰恰在于技术的不成熟 。 其二 , 也有商业模式上的制约 。 当下服务机器人的盈利模式以租赁为主 , 其中可以算两笔经济账——从机器人服务商的角度来看 , 租赁模式毛利高但营收增速慢 , 属于典型的“高收低租”;对于快递公司或生活服务平台而言 , 倘若机器人的配送成本高于人力、时效性不及人工 , 处于商业的考量自然会偏向于后者 。 从某种程度来说 , 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拐点 , 正是由肺炎疫情激发出的需求 , 这为无人配送带来了新的变量 , 这段时间成为电商平台培养用户习惯的时间期 。 采访人员手记 期待互联网世界的“微光” 记得曾经有这样的数据:十年前 , 一个万人规模的大型社区 , 仅需要2至3名快递员 , 当时的配送需求集中在电商购物领域 , 而如今外卖、送菜、跑腿等服务越来越高频 , 同样一个社区如今至少需要20名以上的快递员 。 而“无接触”需求 , 可以说是市场的终极选择 。 一个理想的设想是 , 疫情所折射出的市场痛点 , 会迫使资本市场和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无人配送的前景和社会价值 , 通过资本的全方位接入和政策上的红利 , 加快技术迭代和商业落地 , 重现电商行业的崛起路径 。 当然 , 设想成立的前提 , 建立在产业链上电商们的努力之上 。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用户体验领域的“惊喜” , 让互联网世界带给我们更多的微光 。 栏目主编:张奕文字编辑:栾吟之题图来自于京东 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