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院院长谈武汉疫情

武汉到底有多少人感染?方舱医院靠谱吗?疫情何时现“拐点”?白岩松专访完整版

医学科学院院长谈武汉疫情

呼吸疾病你别怕2020-02-06 09:40 本文转载自新闻晨报 5日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做客《新闻1+1》栏目 , 就方舱医院兴建、疫情“拐点”、特效药等热点问题接受了主持人白岩松的专访 。

医学科学院院长谈武汉疫情

一、患者收治情况及目前形势 白岩松:武汉的防疫形势如何? 王辰:可以说是形势严峻 , 大批的患者未能及时收治到医院中 。 而这批患者在社会上的流动、在家里居住 , 会造成社会和家庭进一步的感染 , 这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的因素 。 白岩松:一方面 , 市民响应号召留在家中不外出 。 另一方面 , 这又会增加家庭感染的风险 。 怎么看这个矛盾? 王辰:破题的关键在于将已经诊断的病例收治到医院中 , 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 , 避免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接触 。 而在已经感染的患者中 , 轻症患者的移动性更大 , 在社会上造成感染的几率更大 。 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收治力度是不够的 , 有限的床位主要用于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 , 大量的轻症患者未被收治的情况是存在的 。 二、关于方舱医院的收治能力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白岩松:提出“方舱医院”的初衷是什么?能发挥多大作用? 王辰:我们要想办法扩充收治容量 , 前期采用了建设定点医院的办法 , 但是容量十分有限 。 事实上 , 如果我们借用一些大型场所收治病人 , 尽管医疗条件不完善 , 但容量很大 , 就可以很快解决大量床位不足的问题 。 由于大量的轻症病人流动性强 , 因此方舱医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收治这些病人 , 既能让他们得到医治 , 同时还能做到隔离 , 是很关键的举措 。

医学科学院院长谈武汉疫情

白岩松:方舱医院会否有新的理念在里面? 王辰:方舱医院可以被看作是“诺亚方舟”上的一个“舱位” , 是用最小的社会资源 , 最简单的场所的改动 , 能够最快地达到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 。 这里对轻症患者主要进行简单的诊疗和照顾 , 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 可以随时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及时得到救治 , 形成一个有序的层级 。 目前最重要的是执行的问题 , 现在看来执行得很快 。 白岩松:公众对方舱医院的安全性表示担忧 , 如何看待这些担忧? 王辰:这些担心有一定的道理 , 但是轻症患者是可以自理的 。 从病症的角度看 , 轻症患者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 一是他们需要得到强度并不大的治疗 , 二是他们需要和社会及家庭隔离开 , 而方舱医院刚好是“对症下药” 。 在我看来 , 大家之间相互理解 , 这些担忧就可以解决 。 大家现在是共克时艰 , 都需要相互理解 , 共同努力 。 白岩松:如何做到确诊“快而准确”?如何避免疑似病例进入方舱医院? 王辰:我们的标准是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患者才可以进入 , 而且高龄患者、有基础合并症的且有加重可能的病患不会被收入 , 可以说是轻症患者的“社区” 。 这不是“至善之策” , 却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 。

医学科学院院长谈武汉疫情

白岩松:目前是否有了更为成熟的快速准确的检测方式? 王辰:检测方式还主要是对病毒核酸的检测 , 虽然不同企业不同检测试剂的精准度参差不齐 , 但总体上检测能力在提升 。 需要指出的是 , 并不是所有患病的人都能够检测出核酸呈阳性 , 而且核酸对于真实病例的检测率不过30%至50% 。 我建议 , 在武汉这样疫情较重的地区 , 有流行病学史、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该可以列为临床诊断病例 。 白岩松:如此大密度的患者出现在方舱医院中 , 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会否增加? 王辰:对医护人员还好 , 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在病房以及ICU中是一样的 , 都是在一个共同的污染的环境中 , 防护条件是一样的 。 由于这些轻症患者都是核酸检测呈阳性 , 属于同一种病毒 , 因此不存在交叉感染的问题 。 白岩松:在疫情没有迅速加剧的情况下 , 方舱医院能否满足需求? 王辰:目前确切的感染人数还未可知 , 我们希望加上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 , 能控制在2万的收治能力 。 但是如果社区交叉感染问题不解决的话 , 确诊人数还会进一步上升 。 因此 , 现在最重要的是实现方舱医院的初衷 , 即“应收尽收” , 将社会上的传染源收治到医院中 , 减低社区和家庭的传播 , 进而降低整体的患病人数 , 这需要得到民众的认同 , 特别是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