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趟,病毒会不会吸附在毛衣毛领上

每次出门回到家 , 我们都要洗手 , 为的是不将无意间沾染的病毒带回家 。 可是一转头看到穿出门的衣服 , 大家就犯难了 , 这些衣服需要消毒吗?那些蓬松的毛领 , 多孔的毛衣 , 会不会变成病毒的安乐窝? 答案是不会 。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 , 呼吸与危重症专家解释说 , 病毒在毛织品上存活的时间 , 短则几分钟 , 长也不过几小时 。

出门一趟,病毒会不会吸附在毛衣毛领上

只要没有近距离接触 , 毛织品就不太可能造成病毒传染| 微博截图 相比毛织品 , 那些光滑无孔的坚硬表面 , 才是病毒长久存活的重灾区 。 病毒喜欢光滑无孔的表面 光滑无孔的坚硬表面 , 才是病毒的避难所 。 多数病毒在这种表面上能更久地维持感染活性 。 这里面 , 最重要的因素是无孔 。 这是因为 , 病毒需要一定的水分 , 才能保持自己的结构 。 在光滑无孔的表面 , 水分可以更好地保持 。 而多孔表面会把病毒“抽干” , 让病毒失去感染活性 。 病毒不喜欢干燥 , 但我们生活环境中所谓的“干燥”还不足以灭活病毒 。 不要为了降低病毒风险就保持房间低湿度 , 让房间处于我们自己最舒服的湿度范围即可 , 自己的黏膜舒服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天然免疫功能 。 虽然整体来说 , 病毒对自然环境的抗性都挺差的 , 紫外线、有机溶剂、干燥、高温可以杀灭各种病毒 , 但不同病毒的抗性还是有区别 。 按普遍的规律而言 , 比起无囊膜的病毒 , 有囊膜的病毒“死得更快” 。 因为有囊膜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要依赖其囊膜糖蛋白和囊膜结构的完整性 。 自然环境很容易破坏囊膜 , 也就断了病毒的感染可能性 。 无囊膜病毒普遍更能耐受有机溶剂一些 , 对酸的抗性往往也更好 。 细小病毒等无囊膜病毒 , 还可以耐受相对高的温度 。 洗手最重要 , 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新冠状病毒是有囊膜病毒 。 现在对新冠状病毒理化抗性的评估 , 是基于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 。 之所以可以作为参考 , 是因为病毒的理化抗性与有无囊膜、尺寸、基本结构相关 。 同科同属的病毒 , 对各种不同灭活方式的耐受程度普遍都很接近 。

出门一趟,病毒会不会吸附在毛衣毛领上

紫外线、热、乙醚、乙醇、过氧乙酸、氯仿、含氯消毒剂等均可灭活新冠状病毒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无风吹、无日晒的条件下 , 在光滑无孔的表面 , 有囊膜的病毒 , 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 。 艾滋病毒 , 可以维持感染活性1~2天;无囊膜的病毒 , 如甲肝病毒、诺如病毒 , 可维持感染活性长达数周 。 如果有风吹日晒 , 病毒就会灭活得更快 。 风吹可以加速病毒干燥、失去活性 , 并促使病毒从物品表面脱落 。 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有效杀灭各种病毒 。 键盘、门把手、点灯开关、电梯按钮、公交车扶手等 , 这些经常被手触摸的无孔坚硬表面 , 是风险最高的 。 我们出一趟门 , 难免触摸到这些坚硬无孔表面 。 所以勤洗手非常重要 , 从外面回来务必先洗手 , 避免把病毒摸到家里的东西上 。 如果去感染风险较高的地方 , 也可以考虑戴上一次性手套 。 戴手套前洗手 , 摘手套后也洗手 。 注意不要用戴着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裸露皮肤 。 摘手套也有技巧 , 先用左手捏住右手的手套腕部边缘 , 把手套拽下后 , 自然就是内外翻过来的 。 把这只翻着的右手手套团在左手掌心 , 再用右手从左手手腕处摘下左手的手套 , 让翻过来、团起来的右手手套整个被包裹在翻过来的左手手套里 。 这样 , 接触过外界的手套外表面都被翻转到里面 , 触摸过更多污染表面的右手手套还被多包了一层 。 可以减少手套上沾染的病原体再次释放到环境中的风险 。 所有的洗手液、香皂、肥皂 , 有效成分都是表面活性剂 , 可以破坏脂质的囊膜 。 洗手这个过程 , 本身就可以带走大量病毒 。 再加上表面活性剂 , 可以让洗手的效果更好 。 对容易擦拭、无漏电风险的表面 , 用肥皂水擦一遍 , 再用稀释84或医用酒精擦一遍 , 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病毒传播 。 相比之下 , 衣物的传染风险相对较小 。 如果你去了医院 , 回家可以换衣洗衣 。 如果你出门去的都是空旷少人的地方 , 回家把外衣晾晒在通风处足矣 。 不去人多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洗澡换衣、注意咳嗽礼仪、不接触外面的动物、适当做物品表面消毒……做好这些防护 , 不但可以预防新冠状病毒 , 也可以避免患上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