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关系恶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

美伊关系恶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 吴建树:对中国而言 , 此次美伊两国关系瞬间的极度恶化 , 显然是突如其来的战略问题 , 既是机遇 , 又是挑战 。 收藏 更新于2020年1月17日 05:31 吴建树 为FT中文网撰稿 苏莱曼尼遇刺事件后 , 1月5日 , 伊朗政府宣布进入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的第五阶段 , 即最后阶段 , 放弃伊核协议中的最后一项关键限制 , 即“对离心机数量的限制” 。 这意味着 , 伊朗的核计划将不再受到任何实际限制 。 此前 , 作为对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的反制 , 伊朗已先后分四个阶段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 。 1月8日 ,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向美军在伊拉克的两处军事基地发射了弹道导弹 。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之后较为温和的回应 , 使美伊关系暂时冷却下来 。 另据报道 , 巴格达北方的空军基地塔季(Taji)1月14日遭到“喀秋莎”火箭攻击 。 这个基地有美国为首的联军驻防 , 这也是最新一起美军驻扎设施遭攻击事件 。 这使本已得到暂时性缓和的美伊两国在伊拉克的冲突 , 又有升温的迹象 。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 , 由于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问题上有着重大的利益分歧 , 美伊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 因此 , 大多数西方媒体和国际问题观察家 , 已经把过去40年来美伊两国关系的敌对视为一种国际政治中的常态 。 但是 , 美伊两国虽然在这40年的时间里长期处在敌对状态之中 , 却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军事冲突或战争 。 这是因为 , 美国在客观上需要伊朗的力量来平衡中东地区另外两个大国土耳其和沙特的势力可能会有的向外扩张 , 进而达到美国长期在该地区维持优势地位的战略目标 。 这一战略在奥巴马时代被推向了极致 , 奥巴马政府通过与伊朗达成关于核问题的一揽子协议 , 促成了美伊关系的持续改善 , 使美国在中东地区再无后顾之忧 , 进而可以全力以赴地去推行其“重返亚太”战略 。 在这里不得不承认 , 奥巴马政府与伊朗和解是战略上走出的一步妙棋 , 既可以使美国摆脱中东地区这个泥潭 , 又可以使中东地区三个最大的伊斯兰国家 , 伊朗、土耳其和沙特在力量上相互牵制 。 在此地区格局下 , 美国就可以牢牢掌握对中东地区国际事务的主导权 。 然而 , 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之后 , 就开始放弃前任奥巴马政府对伊朗和解的政策 , 转而以美国对伊朗前所未有的超强硬(极限施压)政策 , 来试图迫使伊朗屈服 。 因为 , 在特朗普看来 , 中东地区有着世界第一的油气储藏量 , 又是通往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所在 。 因此 , 特朗普认为 , 美国在中东地区像前任奥巴马政府那样只是追求有限的主导权是不够的 , 也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 , 只有在中东地区恢复美国昔日的霸权(绝对的控制权) , 才是最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最佳战略选择 。 这从近几年特朗普政府所发布的《美国安全报告》中可以看出 。 这些报告在其中东部分中都强调 , 随着伊朗在中东地区实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张 , 它已经成为美国在该地区的头号战略对手和安全威胁 。 在此背景下 ,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采取极限施压政策 , 也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 对于中国而言 , 此次美伊两国关系瞬间的极度恶化 , 显然是突如其来的战略问题 。 同时 , 对中国来说 , 在战略上既是机遇 , 又是挑战 。 机遇在于 , 这次美国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 在伊拉克炸死了伊朗重要将领苏莱曼尼 , 引发伊朗向美军基地发射导弹的报复措施 。 虽然目前双方都保存相当大的战略克制 , 但美伊冲突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 因此 , 美国必然会向中东地区投入更多战略资源 , 来防止伊朗对美国可能展开的更多报复行动 , 并为日后美国进一步对伊朗采取“极限施压”政策 , 以迫使伊朗做出全面让步 , 做战略上的准备 。 这可能导致美国原来对中国采取战略遏制所投入的资源出现减少趋势 。 这样中国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内 , 减轻来自美国不断增加的巨大战略压力 , 以完成它最后一段的国家崛起之路 。 不过 , 当前美伊关系瞬间极度恶化 , 对于中国所形成的战略挑战 , 也是不可忽视的 。 第一 , 美伊关系突然的迅速恶化 , 将会引发中东地区局势的严重动荡 , 而中国石油进口量的40%来自于中东地区 。 该地区局势如果持续动荡 , 必然会使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飙涨 , 那样的话 , 中国如何保障本国石油供应安全和相对价格的合理?第二 , 中国和伊朗的关系近几年发展很快 , 去年12月月底 , 中俄伊三国海军还在阿曼湾举行了首次联合海军演习 。 因此 , 伊朗在遇到美国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之时 , 中国在战略上 , 在不过分刺激的美国前提下 , 如何帮助伊朗化解这场前所未有的外交危机?这是真正考验中国外交是否已经是成熟大国外交的试金石 。 (注:作者是江苏省历史学会东南亚研究分会助理研究员;察哈尔学会助理研究员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