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魏源是徐光启的好“学生” 学以致用

徐光启 - 人物介绍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 通天文、历算 , 习火器 。 入天主教 , 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 。 四十年 , 充历书纂修官 , 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 。 次年遭讦 , 称病去职 , 屯耕于天津 。 四十七年 , 明军败于萨尔浒 , 疏请自效 , 擢河南道御史 , 练兵通州 。 熹宗即位 , 以志不得展 , 藉病归 。 天启元年(1621)复职 , 力请铸红夷炮御敌 , 后忤魏忠贤革职 。 崇祯元年(1628)召还 , 奉敕督领历清军 。 三年 , 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 , 擢礼部尚书 , 奉旨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修正历法 。 五年 , 以礼部尚书兼殿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 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北京 。 赠少保 , 谥文定 。 著有REN《徐氏庖言》、《诗经六帖》 , 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 , 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 , 号玄扈 , 吴淞(今属上海)人 。 他从万历末年起 , 经过天启、崇祯各朝 , 曾作到文渊阁大学士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 他精通天文历法 , 是明末改历的主要主持人 。 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 , 曾根据前人所著各种农书 , 附以自己的见解 , 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 , 全书有六十余卷 , 共六十多万字 。 明朝末年 , 满族的统治阶级从东北关外屡次发动战争 , 徐光启曾屡次上书论军事 , 并在通州练新兵 , 主张采用西方火炮 。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 。 他没有入京做官之前 , 曾在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教书 。 在此期间 , 他曾博览群书 , 在广东还接触到一些传教士 , 对他们传入的西方文化开始有所接触 。 公元1600年 , 他在南京和利玛窦相识 , 以后两人又长期同住在北京 , 经常来往 。 他和利玛窦两人共同译《几何原本》一书 , 1607年译完前六卷 。 当时徐光启很想全部译完 , 利玛窦却不愿这样做 。 直到晚清时代 , 《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才由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完成 。 《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 。 在翻译时绝无对照的词表可循 , 许多译名都从无到有 , 当时创造的 。 毫无疑问 , 这是需要精细研究煞费苦心的 。 这个译本中的许多译名都十分恰当 , 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 , 并且还影响了日本、朝鲜各国 。 如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许多名词都是由这个译本首先定下来的 。 其中只有极少的几个经后人改定 , 如“等边三角形” , 徐光启当时记作“平边三角形”;“比” , 当时译为“比例”;而“比例”则译为“有理的比例”等等 。 《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 , 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 。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这种特点 , 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 。 他还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 , 他说“窃百年之后 , 必人人习之” 。 清康熙帝时 , 编辑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公元1723年) , 其中收有《几何原本》一书 , 但这是根据公元十八世纪法国几何学教科书翻译的 , 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差别很大 。 到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 , 几何学方成为学校中必修科目之一 。 到这时才出现了徐光启所预料的“必人人而习之”的情况 。 徐光启 - 早年岁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 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 , 为了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 。 当时的法华汇还不是城市而是乡村 , 四周都是种满庄稼的农田 。 徐光 启小时候进学堂读书 , 就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 , 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 。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 , 聪敏好学 , 活泼矫健 , 当时人们说他“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 , 喜欢雪天登城 , 在龙华寺读书时喜登塔顶 , “与鹊争处 , 俯而喜” 。 万历九年(1581)中秀才 , “便以天下为己任 。 为文钩深抉奇 , 意义自畅” , 他曾说道“文宜得气之先 , 造理之极 , 方足炳辉千古” 。 这是由神童到才子的形象 。 二十岁考中秀才以后 , 他在家乡和广东、广西教书 , 白天给学生上课 , 晚上广泛阅读古代的农书 , 钻研农业生产技术 。 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非常密切 , 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 , 他又进一步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 万历九年中秀才后 , 因家境关系 , 徐光启开始在家乡教书 。 加之连年自然灾害 , 他参加举人考试又屡试不中 , 这期间 , 他备受辛苦 。 徐光启 - 接触近代科学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 , 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 , 二年后又转移至浔州 。 徐光启在韶州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 。 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 。 徐光启与利玛窦1607年的春天 , 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了这部著作的前六卷 。 徐光启想一鼓作气 , 接着往下译 , 争取在年内译完后九卷 , 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 , 听听反映再说 。 付印之前 , 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三遍 , 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 。 然后他又同利玛窦一起 , 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 。 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 名叫《欧几里得原本》 , 如果直译成中文 , 不大象是一部数学著作 。 如果按照它的内容 , 译成《形学原本》 , 又显得太陈旧了 。 利玛窦说 , 中文里的“形学” , 英文叫作“Geo” , 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 , 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 。 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 , 都不理想 。 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 , 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 , 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 , 利玛窦感到很满意 。 1607年 , 《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 , 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 , 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 , 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 后来 , 徐光启虽然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 , 但他又陆续写了许多其他的科学著作 。 万历三十五年(1607)散馆 , 授翰林院检讨 , 不久丧父 , 返乡守制 。 万历三十八年(16l0)徐光启守制期满 , 回京复职 , 此后除几次临时性差事之外 , 一直担任较为闲散的翰林院检讨 。 和当时一般文人官吏热衷于笔墨应酬不同 , 徐光启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天文、算法、农学、水利等科学技术研究 , 从事了不少这方面的翻译和写作 。 在写给亲戚的信中徐光启自述道:“昨岁偶以多言之故 , 谬用历法见推……惟欲遂以此毕力 , 并应酬文墨一切迸除矣 。 何者?今世作文集至千百万言者非乏 , 而为我所为者无一有 。 历虽无切于用 , 未必更无用于今之诗文也 。 况弟辈所为之历算之学 , 渐次推广 , 更有百千有用之学出焉 。 如今岁偶尔讲求数种用水之法 , 试一为之 , 颇觉于民事为便……弟年来百端俱废者 , 大半为此事所夺 。 ”(《徐光启集·致老亲家书》)其中的“用水之法” , 指的是万历四十年(1612)与传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译的《泰西水法》 , 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种水利机械 。 在此期间 , 徐光启还与传教士合作再次校订了《几何原本》并出版了第二版 。 同时他还为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此书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数学)、熊三拔编著的介绍天文仪器的《简平仪说》等书写了序言 。 这些序言表达了徐光启对传人的西方科技知识的看法 。 向传教士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 , 徐光启对他们的传教活动也进行了协助 , 帮他们刊刻宗教书籍 , 对传教士的活动也有所庇护 。 徐光启的这许多行为 , 多被朝臣误解 , 加上与其他官员的一些意见不合 , 因此他辞去工作 , 在天津购置土地 , 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 。 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l3—1618)间 , 他在天津从事农事试验 , 其余时间则多是往来于京津之间 。 这期间 , 徐光启写成“粪壅规则”(施肥方法) , 并写成他后来的农学方面巨著《农政全书》的编写提纲 。 万历四十六年(1618)北方后金叛乱军队袭击边关 , 经人介绍推荐 , 明廷召徐光启于病中 。 徐光启在写给焦竑的信中写道:“国无武备 , 为日久矣 , 一朝衅起 , 遂不可文 。 启才职事皆不宜兵戎之役 , 而义无坐视 , 以负国恩与师门之教” 。 他不但自己力疾赴命 , 同时还感召别人放弃安适生活 , 共赴国难 。 至天启三年(1621)的三年多时间里 , 徐光启从事选兵、练兵的工作 。 这时他虽已年近60 , 而保国守土的爱国忠心 , 昭昭可鉴 , 不让壮年 。 万历四十七年(16l9) , 徐光启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的新官衔督练新军 。 他主张“用兵之道 , 全在选练” , “选需实选 , 练需实练” 。 这期间他写了各种军事方面的奏疏、条令、阵法等等 , 后来大都由他自选编入《徐氏庖言》一书之中 。 但是由于财政拮据、议臣掣肘等原因 , 练兵计划并不顺利 , 徐光启也因操劳过度 , 于天启元年(1621)三月上疏回天津“养病” , 六月辽东兵败 , 又奉召入京 , 但终因制造兵器和练兵计划不能如愿 , 十二月再次辞归天津 。 魏忠贤阉党擅权时 , 为笼络人心 , 曾拟委任徐光启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的官职 , 但徐光启不肯就任 , 引起阉党不满 , 被劾 , 皇帝命他“冠带闲住” , 于是他回到上海(1624) 。 在上海“闲住”期间 , 他进行《农政全书》的写作(1625一1628) 。 徐光启自编的军事论集《徐氏庖言》 , 也是此时刊刻出版的 。 天启五年(1625)阉党弹劾徐光启练兵为“孟浪无对”、“骗官盗饷”、“误国欺君”等等 , 《徐氏庖言》的出版正是对这些不实之词的回答 。 崇祯帝即位 , 杀魏忠贤 , 阉党事败 。 崇祯元年(1628) , 徐光启官复原职 , 八月 , 充日讲官 , 经筵讲官 , 为天子师 。 崇祯二年 , 他又升为礼部左侍郎 , 三年升礼部尚书 , 已是朝廷重臣 。 这期间 , 徐光启对垦荒、练兵、盐政等方面都多所建白 , 但其主要精力则是用于修改历法 。 前此自从与传教士接触之后徐光启即留心天文历法 。 万历四十年(16l2)就有入推荐由徐光启督修改历 , 未成 。 至此崇祯二年(1629)五月朔日食 , 徐光启恢西法推算 , 其结果较钦天监为密 , 九月 , 朝廷决心改历 , 令徐光启主持 。 徐光启从编译西方天文历法书籍人手 , 同时制造仪器 , 精心观测 , 自崇祯四年(1631)起 , 分五次进呈所编译的图书著作 。 这就是著名的《崇祯历书》 , 全书共46种 , 137卷 。 别人亲见并记述了他的这段生活 , 说他“扫室端坐 , 下笔不休 , 一榻无椎……冬不炉 , 夏不扇……推算纬度 , 昧爽细书 , 迄夜半乃罢 。 ”(张溥为《农政全书》所写的序)这时 , 徐光启已70岁了 , 但其研究热情不减 , 亲自实践 , 目测笔书 , 融汇中西 , 不愧为一代科学家的风范 。 崇祯五年(1632)六月 , 徐光启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 , 参予机要 。 “每日入值 , 手不停挥 , 百尔焦劳” , “归寓夜中 , 篝灯详绎 , 理其大纲 , 订其细节” , 这正是他宰相兼科学家繁忙生活的写照 。 如此繁忙 , 不久 , 他就病倒了 。 这年十一月 , 加徐光启为太子少保 。 崇祯六年(1633)八月 , 再加徐光启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 至此 , 他已是位极人臣了 。 十一月病危 , 仍奋力写作“力疾依榻 , 犹矻矻捉管了历书” , 并嘱家属“速缮成《农书》进呈 , 以毕吾志” 。 崇祯六年(1633)十一月七日 , 一代哲人逝世 , 终年72岁 , 谥文定 , 墓地现存于上海徐家汇光启公园 。 1981年 , 在园北部建成椭圆形大墓 , 占地300平方米 , 高2.2米 。 墓碑上镌刻着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手书“明徐光启墓” 。 龚自珍(1792年~1841年) , 字璱(sè)人 , 号定庵(ān) , 后更名易简 , 字伯定;又更名巩祚 , 号定庵 ,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 汉族 , 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 祖父龚禔身 , 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 , 著有《吟朦山房诗》 。 父丽正 , 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 , 署江苏按察使 , 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 。 母段驯 , 著名小学(古汉语指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 , 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 , 又号羽琌山民 。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 1813年4月再应顺天乡试 , 又名落孙山 , 7月妻子因误诊卒于徽州府署 。 9月天理教农民起义 。 次年著四篇《明良论》 , 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 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 。 他指出 , 腐败的原因首先在于皇帝视臣下如犬马、奴才 , 使大臣不知廉耻 , 只知朝夕长跪 , 只知追求车马、服饰 , 以言词取媚君上 。 在这种制度下 , “官愈久则气愈偷 , 望愈崇则谄愈固 , 地愈近则媚益工”入骨三分的针砭 , 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 , 他欣然加墨批点:“四论皆古方也 , 而中今病 , 岂必别制一新方哉?”他欣慰地说“犹见此才而死 , 吾不憾矣!” 。 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1]重修工作 。 1815年 , 续娶安庆知府何裕均侄孙女何吉云 。 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 。 两年后返京 , 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 28岁的龚自珍会试不售 , 在京师与魏源一起师事今文学家刘逢禄 , 研读《公羊春秋》 。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 龚自珍会试再度落第 , 以举人挑选为内阁中书 。 从道光元年起 , 又任国史馆校对等官职 , 先后十几年 。 其间 , 他阅读了内阁丰富的档案和典籍 , 勾索旧闻 , 探讨历代得失 , 以后又参加《大清一统志》的修撰 , 写出了《西域置行省议》等有深刻见解的文章 。 道光九年(1829年) , 38岁的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 , 终于考中进士 。 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撰《御试安边抚远疏》 , 议论新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 , 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 。 “胪举时事 , 洒洒千余言 , 直陈无隐 , 阅卷诸公皆大惊 。 ”②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 , 他“以楷法不中程 , 不列优等” , 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 , 不得入翰林 , 仍为内阁中书 。 在历任京官的20年中 , 龚自珍虽困阨闲曹 , 仍屡屡上书 , 指斥时弊 , 但都未被采纳 , 甚至被同僚视为“痼疾” 。 这一时期 , 他也撰写了更加成熟的一些政论 , 如《乙丙之际箸议》、《大誓答问》、《古史钩沉论》等 , 讥刺封建官僚的昏庸 。 由于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 , 触动时忌 , 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 。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 , 他又忤其长官 , 决计辞官南归 , 于四月二十三日(6月4日)离京 。 同年九月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 。 两次往返途中 , 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 , 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春 , 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 三月 , 父亲龚丽正去世 , 龚自珍又兼任了原由其父主持的杭州紫阳书院讲席 。 夏末 , 他曾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 , 准备辞去教职 , 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 。 但八月十二日(9月26日) , 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 , 年仅50岁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 名远达 , 字默深 , 又字墨生、汉士 , 号良图 , 汉族 , 湖南邵阳隆回人 , 道光二年举人 , 二十五年始成进士 , 官高邮知州 , 晚年弃官归隐 。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 , 提出“变古愈尽 , 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 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 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 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 , 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 。 7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 , 常苦读至深夜 。 母怜其过勤 , 每夜定时熄灯令卧 , 他伺二老熟寐 , 以被遮灯默读 。 9岁赴县城应童子试 , 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 。 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 。 ”考官大为惊异 。 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 。 明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 。 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 。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 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 。 道光五年(1825)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 , 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 。 撰《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 道光九年(1829)应礼部会试 , 与龚自珍双双落第 , 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 , 从此龚魏齐名 。 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 , 内阁藏书丰富 , 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 。 时社会动乱加剧 , 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 , 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 , 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 , 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 道光二十一年(1841) , 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 , 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 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 。 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 , 投降派昏庸误国 , 愤而辞归 , 立志著述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记》 , 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 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 , 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 , 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 。 故先王不患财用 , 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 , 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 官不材 , 则国祯富;境无废令 , 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 , 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 , 中进士 , 以知州用 , 分发江苏 , 任东台、兴化知县 。 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 。 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 , 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 , 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 。 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 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 , 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 。 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 , 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 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 改革中国军队 。 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 , 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 , 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 。 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 , 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 。 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 , 允许私人设立厂局 , 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 , 使国家富强 。 他主张革新 , 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 , 以实功程实事 。 ”并在《默觚》中发挥了“变古愈尽 , 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 , 屦之而后艰”的主张 , 实为近代中国改良思想的前驱 。 对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事 , 夜郎自大 , 固步自封 , 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 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 , 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 。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海国图志》之论 , 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 , 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 , 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 ” 咸丰元年(1851) , 魏源授高邮知州 , 公余整理著述 , 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 。 后以“迟误驿报” , “玩视军机”革职 。 旋复职 , 他以年逾六旬 , 遭遇坎坷 , 以世乱多故而辞去 。 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 。 终年63岁 , 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