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离不开公众参与

财政部20日发文 , 要求对全国事业单位的公车进行摸底 。 作为继此前清理党政机关违规公车之后的又一举措 , 社会公众满怀期待 。 对于如何用好社会力量 , 深入推动公车改革取得更大实效 , 人们同样寄予厚望 。 财政部此次文件指出 , 要对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公车进行一次大摸底 , 包括公车的数量、结构、分布及配备、使用管理情况等 。 这自然被视为继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之后向事业单位公车“动刀”的一个信号 。 严格执行文件规定 , 切实把事业单位的公车情况调查清楚 , 才能为下一阶段推动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夯实基础 。 人们同时发现 , 此次事业单位的公车摸底清查主要依靠各级事业单位自查 。 尽管自查具有成本低廉、易于操作等优势 , 但是公车改革牵涉的人员众多 , 利益格局复杂 , 仅仅依靠部门自查 , 难免变成公车相关利益群体的自说自话 , 很难把一项如此复杂的改革事业推向深入 。 公车改革近些年来在全国一些地方改得艰难、推进乏力 , 与此关系很大 。 现实当中 , 公车身上的不正之风早就引起广泛诟病 。 人们用“屁股底下一座楼”、“车轮下的腐败”等称谓来揭示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超标配车等严重问题 。 这种不正之风不仅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一大杀手 , 更是成为影响单位内部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 加快公车改革 , 就应当把这种社情民意和公车单位内部广大职工的共同呼声加以有效引导 , 使之变成推进改革前进的力量 。 用好社情民意杠杆来撬动顽固的利益格局 , 推动公车改革不断取得务实成效 , 不是一件容易事 , 但也绝非没有成功先例 。 近些年来 , 以杭州、昆明、温州等为代表的一些地方 , 积极吸收公众意见 , 按照“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的理念 , 大胆尝试拍卖公车、货币化补贴、市场化租车等办法 , 不同程度减少了浪费 。 尽管可能仍不完美 , 但其积极吸收公众意见的做法 , 无疑是当地公车改革得以推进的一大重要原因 , 也让更多地方看到了推进公车改革前行的希望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