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二 )

点评:2019年度的发掘 , 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确了史前聚落的形态 , 对于中国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 。

环壕的出现、大型房址的使用 , 说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渔猎文明存在定居模式 , 缩短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嫩江流域社会发展进程与同时期中华文明核心区的时间差 。

这项考古发掘 , 将嫩江流域进入文明社会时间提前了千余年 , 进而改写黑龙江流域的文明史 。

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迹

精美石雕改写史前艺术史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孙周勇

石峁遗址为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 。 2016至2018年 , 历时3年完成了对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门址及东护墙北段上部的揭露 。 自2018年开始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对台顶进行发掘 , 在台顶东部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台基 , 分布大量建筑基址 , 暂称“大台基” 。 经2018至2019年发掘 , 大台基轮廓逐渐清晰 。

大台基南护墙处最为重要的发现是70余件精美石雕 。 石雕多数出土于墙体的倒塌石块内 , 部分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 。 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 , 少量为双面 , 以减地浮雕为主 , 还有少量阴刻、圆雕 。 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 , 其中神面石雕体量较大 , 雕刻最为传神 。 单面浮雕多为对称式构图 , 以一正视神面为中心 , 两侧雕出动物或侧视神面 , 最大者长度超过2.6米 。 圆雕为椭圆形柱体 , 立于夹道正中的地面之上 , 高度近1米 , 两面雕刻相同的神面 。

点评:根据夹道地层内堆积及建于台基顶部房址的测年数据分析 , 皇城台大台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 墙面上镶砌石雕的现象应与石峁遗址中发现的“藏玉于墙”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 。 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的风格可能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石雕“传统”密切相关 , 也可能影响了“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夏代的绿松石“龙” , 甚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夏商王朝规模化冶铜作坊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 戴向明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 , 地处涑水河北岸黄土台塬上 , 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 。 2018年3月起 , 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 , 对西吴壁遗址进行持续考古 。

二里头、二里岗期遗存分布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中心区位于遗址东部 , 面积约40万平方米 , 包括偏北的居址、墓葬区 , 以及中部偏南、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 。 一座房址地面上出土大量铜炼渣、残炉壁等 , 与冶铜活动存在直接关系 。 一座大型近椭圆形直壁坑内存在多层自南向北的倾斜堆积 , 内含数量较多的铜炼渣、残炉壁、铜矿石 , 以及少量残陶范、残石范、鼓风管、石锤、石砧等冶铸遗物 , 说明附近曾存在二里头时期的冶铜作坊 。 一组木炭窑 , 其中部以一座半地穴式房址为操作间 , 三座木炭窑分居北、西、南部 , 东部或为出入之通道 。 一座二里岗期半地穴式房址带有多个被灼烧过的壁龛 , 出土与冶铜活动关系密切的遗存 。 在多数灰坑内都发现了铜炼渣等冶铜遗存 。

在二里头、二里岗期灰坑中还发现用于铸造小型工具的残陶范、残石范 , 说明西吴壁遗址除冶铜外 , 还可铸造工具 。 在二里岗期的灰坑中发现仿铜陶礼器、磨制石磬等级别较高的遗物 , 指示遗址在二里岗期具有较高等级 。

点评:新见二里头时期木炭窑、二里岗下层冶铜炉 , 以及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其他冶铜遗物 , 与先前发现的冶铜遗存一起 , 丰富了西吴壁遗址的内涵 , 呈现出一种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作坊形态 , 为深入研究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 , 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 ,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