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夜专帖:林黛玉的爱情归宿

一、情爱与性爱的统一 以人本角度观照 , 所谓国家、民族、阶级、政治等等观念虽说是现实存在 , 但其实都是空虚的概念 。 或者说 , 都是人类人为虚设、强加于自己头上的圈套和咒语 。 以人本而论 , 社会最基本的分子应该是家庭;家庭之中除了男人就是女人 。 就平等意识的男女来说 , 他们的向往 , 就是在公平自由的社会秩序中建立一个平等相处的家庭 。 这是真正的爱情婚姻生活 。 平等男女之间的家庭生活 , 爱情难免有性爱内容 。 但在儒家礼教治下 , 性爱一直却是禁止明确议论的话题 。 儒家礼教视性爱如猛虎 , 却默认皇帝人尽可妻合法 。 唐末至五代、两宋时期的文化融合与思想转型 , 让后儒家先生们把佛教倡导的禁欲主义和道家认知的清心寡欲思想植入其理学体系 。 以朱熹为代表 , 他们明确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准则 。 这一理念成为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 深为在上者所钟爱 。 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意图 , 不论后来有多么高尚的解释 , 总是无法掩饰后儒家理学先生们杞人忧天、替主子担心江山不能永固的孝心 。 之后的千年之间 , 人欲倒是灭了不少 , 而天理是什么?偏偏只有儒家知道 。 其实人欲根本无法消灭 , 所以儒家主子的江山也就难得永垂不朽 。 史书之所以著下二十五部之多 , 便是儒家失算的铁证 。 曹雪芹对礼教禁欲主义的批判和嘲笑 , 时时体现在《红楼梦》中;秦氏姐弟、贾瑞的故事早在红楼开篇就做出了有力的回答 。 贾赦、贾珍、贾琏、凤姐、宝玉、贾蔷、贾蓉、薛蟠这类贵族主子的欲望 , 自然是禁不得;既便袭人、司棋、茗烟等等奴才们的欲望 , 又如何来禁呢?可见 , 儒家的禁欲就是个超级笑料 。 长久以来 , 禁欲主义根深蒂固又融入道德法则 , 这让曹雪芹刻画钗、黛形象之时十分为难 。 他既要从表面上保证钗、黛的大家闺秀风范 , 又要表现她们超前意识的时代新青年形象 。 两难之下 , 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分身法”的绝招 。 他的分身法 , 亦合亦分:在开篇把钗黛合一 , 塑造成警幻仙姑的妹妹可卿的形象 。 而这个仙境中的美仙可卿 , 正是贾宝玉在梦境之中的性启蒙老师 。 红楼故事的叙说 , 曹雪芹又采用了分离之法 , 为钗黛分别塑造了一个奴才影子 , 即袭为钗副、晴为黛影的内涵 。 袭人不必多言 , 她早已成为宝玉第一个明确的性爱伴侣 。 而晴雯呢?书里的晴雯和宝玉之间 , 却没有任何性爱的迹象 。 不然 , 晴雯也不至于在临死之前才恍然大悟、痛心疾首地哭喊:真是痴心傻意 , 我是有冤无处诉啊 。 但宝玉的性爱史 , 却曾偏偏被伶牙利齿的晴雯无意中揭露了出来:除了袭人 , 宝玉还有一个性伴侣叫碧痕 。 从晴雯的口里得知 , 碧痕是服侍宝玉洗浴的一个三等丫头 , 在书中再无其它具体情节 。 晴雯说:碧痕曾有一次服侍宝玉洗澡 , 足足两三个时辰;最后进去一看 , 他们弄得满屋满床都是水 。 大家为此笑了几天 。 瞧 , 两三个时辰弄成这般情景 , 宝玉和碧痕还能干出什么好事? 再以曹雪芹惯用的谐音法推断:碧 , 指青绿色的玉石;痕 , 影子之意 。 那么 , 碧痕之意就是青色玉石的影子 , 亦即可以引申地解释为黛玉的影子 。 此法虽然牵强 , 但要证明宝黛钗三人爱情的性爱内涵其实却很简单 。 前面已详:做为宝玉性启蒙导师警幻仙姑的妹妹可卿者 , 就是钗、黛的综合化身 。 因此说 , 曹雪芹爱情观其实并不陈腐 , 乃是情爱和性爱的和谐统一 。 儒家治下的圣徒 , 都有一个奇葩观点:他们认为像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圣女 , 就不能需要性爱;而一旦有了需求 , 便不能算圣女 。 如此责人宽己之法 , 就是儒家道德法则的精髓 。 林黛玉鄙视礼教 , 其实却很向往性爱;但她只能曲折含蓄地表达 。 她称赞《西厢记》是词曲惊人 , 余香满口 。 黛玉和宝玉平时说话 , 都会经常情不自禁地引用《西厢记》里含蓄描写性爱的美妙戏词 。 谁料想 , 在一次行令对句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不经意表达 , 竟成为她与宝钗之间释嫌合好的媒介 。 哪个少女不怀春?钗黛两个不同个性的美丽佳人 , 她们原来都是有着向往自由爱情相似情怀的时髦少年 。 二、晴为黛影的内涵及寓义 晴雯在《红楼梦》中的大戏有三节:撕扇、补裘、遗嘱 。 晴雯死后 , 曹雪芹借宝玉之手为她写下了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祭文《芙蓉女儿诔》 。 论晴雯时已详:晴雯补裘及之前打审坠儿 , 是她真诚本性的体现;是她恪尽职守和刚正不阿品质的体现 。 前文亦详:《芙蓉女儿诔》的思想精髓 , 是曹雪芹把自然真诚的晴雯精神延伸放大到中华文明发展、变革、进化之高度来讴歌;从而寄予晴雯形象以最高的文化内涵 。 《红楼梦》是一个大祭坛 , 表面祭悼那些不幸上了儒家节烈圈套的美丽亡灵 , 其实更是在祭悼中华文明文化史上的变革时期——那些心灵如女儿般清纯美丽 , 为了中华文明的进步而甘愿节烈、不惜牺牲生命的优秀人物 。 故 , 当宝玉哭诵祭文完毕 , 林黛玉忽然像鬼似的从花丛后面闪出 , 称赞说:好新奇的祭文 , 可以和《曹娥碑》并传了 。 东汉末年曹娥碑的碑文 , 正是一篇暗反礼教、提醒女权意识、重新审视生命价值的绝妙好辞 。 以如上基础 , 回头再看晴雯撕扇 , 必将另有一种荡气回肠的特别感悟 。 晴雯撕扇那回的标题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 扇子 , 是《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特殊道具;宝琴的谜诗《桃叶渡怀古》已详:纨扇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 即“小照空悬” 。 曹雪芹时代 , 有关扇子的文化杰出代表作品 , 是孔尚任的《桃花扇》 。 曹雪芹借晴雯之手要撕掉的扇子 , 正是孔尚任的这部传奇 。 孔氏的《桃花扇》借情言史 , 以秦淮河美女李香君传奇般的血泪情变 , 记录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史 。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完成了一个超越:他把儒家一直倡导的忠君观念 , 上升到了忠于民族大义的高度 。 虽说较之以前的作品有所进步 , 但相较于曹雪芹的人本思想 , 孔尚任仍然难免其局限性 。 何况 , 孔大作还依旧含有明显的愚忠情调 。 倘以《红楼梦》倡导的自由平等之基调观照 , 李香君表现出来的所谓民族气节 , 仍然显得浅薄 。 曹雪芹唯恐世人糊涂 , 担心谁解其中味?即在标题“撕扇子”的后面 , 加上了“作千金一笑”来补充说明 。 千金一笑 , 就是西周末年周幽王和美女褒姒的爱情故事 。 几千年以来 , 褒姒一直被当作亡国妖孽咒骂 。 而曹雪芹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 。 在曹雪芹看来 , 西周王朝的灭亡恰恰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进步 。 周幽王为了褒姒开心一笑 , 宁愿失去西周江山而在所不惜 , 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人本思想 , 更应该值得歌颂 。 传说中的褒姒姑娘 , 头上虽然带有“龙嫠帝后”的神秘光环 , 但她与晴雯一样 , 原本是个无根无底的弃女 。 褒姒也是个亡国女子 , 因其所属之褒国的战败而被当作一件活体礼物贡献给了周幽王 。 而她能获得周幽王以江山之尊严来宠爱 , 应该是奴隶极权社会的君王 , 首先具有尊重人性和人权意识的一大进步 。 如此 , 再回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来 。 晴雯撕扇之前 , 曾与袭人展开了一次口角暗斗的激烈交锋 。 这段情节的背景是:清虚观打蘸之时 , 贾母心中对元妃指婚不满 , 便以给宝玉提亲为借口 , 暗地里敲打薛家母女 。 林黛玉领会贾母意图 , 从清虚观回府 , 便借史湘云的金麒麟之金和宝玉大闹一场 , 把木石姻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更与金玉良缘誓不两立的决心公诸天下 。 这次 , 是木石系史家党的林黛玉 , 在钗黛暗斗中取得的唯一的一次暂时性胜利 。 在王熙凤的殷勤调解下 , 宝黛重归于好 。 宝玉又借故羞辱了薛宝钗选秀失败的事 , 让林黛玉特别得意 。 不料 , 宝钗气愤不过、突然变脸 , 又“借扇机带双敲”给予宝黛二人以猛然反击 。 宝钗意在提醒宝黛:金玉良缘也不会善罢甘休 。 接着 , 王夫人端午设宴 , 其与贾母在清虚观的敲山镇虎有异曲同功之效 。 而林黛玉并不明白王夫人的真实意图 , 表现出大而化之的态度 , 让宝玉的情绪十分糟糕 。 回到屋里正没好气 , 不巧晴雯又跌破了扇坠子 。 宝玉心情不好 , 借事为由对晴雯大发脾气并扬言要赶走她、断了她的饭碗;这无异于要把晴雯逼上绝路 。 从晴雯与宝玉、袭人的口角争锋观照 , 是宝玉误会了晴雯 。 其实林黛玉是个没有忧患意识的女子 , 有时候还不如晴雯有心——黛玉以为 , 自己有老太君的支持 , 又能抓住宝玉的心 , 木石姻缘必然成功 。 所以宝晴袭三人口角过后 , 她还高兴地叫了袭人几声嫂子 , 目的是拉袭人一票;意思是:自己做稳了宝二夫人 , 你袭人只是一个小妾;我林黛玉当然不在乎了 。 从清虚观回来表白成功、到晴雯撕扇的这一阶段 , 是林黛玉心情最好的时候 。 但晴雯却看到了危机依然存在 , 就故意跌破扇子来提醒宝玉 。 宝玉后来终于想明白了 , 晴雯竟然原来默默地在替自己的婚姻大事操心 。 他幡然悔悟:红尘之物 , 不过用来尽人之兴;一个破扇坠子又值什么呢 , 只要你晴雯高兴 , 就连这一箱扇子都撕了玩吧 。 宝玉和晴雯之间 , 相互体贴的情感明显超越了物欲;宝黛之间的精神恋爱也具有如此特征 。 曹雪芹绕来绕去、精心设计的晴为黛影之内涵 , 把代表着人性本真、代表着人权意识与自由平等意识的自然真诚之爱情寓义 , 置于无比崇高的文明地位 。 本文选自唐都浪子《浪说红楼》之:论林黛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