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与中国

有的人吃了无数个烤地瓜 , 却不知道没有蕃薯的中国有多难

地瓜与中国

我们这一代 , 没有经历过饥荒 , 也没有饥饿的记忆 。 所以提及红薯 , 我们首先想到街角飘香的烤红薯 , 又或是各种美味的小零食 。 但对于红薯 , 老一辈人却有不同的印象 , 更像是一种“饥荒食物” 。

地瓜与中国

让人忍不住驻足的街边烤红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民间就还流传着“红薯汤 , 红薯馍 , 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口头禅 。 在粮食短缺的年代 , 一日三餐可能都是红薯 , 就算变着花样吃 , 也能把人吃到腻吃到吐 。 自诞生之日起 , 红薯就注定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 它本身就是一种产量高且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植物 。 除了不挑地易养活以外 , 红薯还浑身是宝 , 块根和茎叶都能吃 。 特别是在闹饥荒的时候 , 更没有哪种粮食能像红薯一样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 , 帮中国度过了不少劫难 。

地瓜与中国

而现在番薯之所以成为减肥流行食物 , 就是因为番薯富含膳食纤维 , 能带来长时间的饱腹感 。 以前的穷人家 , 在吃饭前还会被要求先吃一块红薯——红薯吃饱了 , 就吃不下昂贵的白米饭了 , 能起到节省粮食的作用 。 只是现在谁也不想被勾起这份不算美好的回忆 , 所以很多老一辈人都不愿吃红薯 , 因为真的吃怕了 。

地瓜与中国

不过 , 更早的时候 , 中国人可能连红薯都吃不到 。 因为红薯“土”的属性 , 很多人会误以为红薯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原产作物 。 但事实上 , 番薯的起源地并非中国 , 是真正的“舶来品” 。 而为了让所有人都吃上这种粮食 , 红薯“偷渡”全球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 。 红薯有很多别称 , 如地瓜、甘薯、番薯、红苕、金瓜都指的是同一农作物 , 它们都拥有着同一个拉丁学名Ipomoea batatas , 属于茄目旋花科番薯属 。 而“番薯”这一名字就告诉了我们它的出身——美洲 。

地瓜与中国

番薯在中国的各种别称 大约在5000年前 , 中美洲和南美洲人就已经驯化了这种作物 , 地点大约在尤卡坦半岛与奥里诺科河口之间(今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之间) 。 而当地各民族的克丘亚语则把番薯称为“kumara” 。 自1492年 , 哥伦布首次航行至美洲大陆 ,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种大交换开始 。 和玉米、马铃薯、木薯、西红柿等农作物一起 , 番薯就被带回了欧洲 。

地瓜与中国

只可惜番薯在欧洲并不受欢迎 , 反而是同为地下块根作物的马铃薯逐渐占领欧洲人的餐桌 。 现在番薯也只能屈居马铃薯之后 , 被直接称为“甜马铃薯”(sweet patato) 。 而在外国 , 很多人甚至还不太分得清山药和番薯的区别 。 即便如此 , 还是没能阻挡番薯向全世界进军的步伐 。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商船 , 番薯这种作物也被带到菲律宾、越南等殖民地 。

地瓜与中国

公然认错番薯与山药 不过 ,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 , 番薯是靠自己“殖民”全世界 , 而不是靠殖民者的商船 。 有证据显示 ,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 番薯就已经“离家出走”了 。 根据放射性碳测年法 , 考古学学家在波利尼西亚(Polynesia)就发现了大约公元1000年到1100年间的史前番薯遗迹 。 波利尼西亚是希腊语中“众多岛屿”的意思 , 由太平洋中南部的上千个岛屿所组成的一个三角区域 , 陆地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 , 岛屿零星分布 , 人烟稀疏 。

地瓜与中国

而波利尼亚语中番薯一词“kumala”的读音 , 就几乎与美洲克丘亚语中番薯的读音“kumara”一样 。 这可能说明看了 , 早在欧洲人踏足美洲之前 , 太平洋上的多个岛屿就种植着有这种作物了 。 此外 , 1769年库克(James Cook)船队从波利尼亚带回的番薯标本的遗传特征也显示了 , 在哥伦布之前 , 波利尼亚就种有番薯了 , 千真万确 。

地瓜与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