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医疗治度太先进了!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行医迄今51年的整个过程中 , 感觉到医患关系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胡大一:在我工作的早期 , 医疗设备是最简陋、最落后的 , 药品是非常匮乏的 , 但是医疗体制的模式是最先进的 。 咱们现在千方百计地搞分级医疗 , 而那时候就拥有最好的分级医疗 。 我是卫生队、县医院、大医院都干过的 。 以北京为例 , 生产大队是合作医疗站 , 人员是赤脚医生 , 是经过培训的农民 , 就是最简单的土法子 , 没有放射科 , 也没有化验 。 到公社卫生院 , 中专毕业的居多 , 但是每个医院都有两名北京二医(现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的毕业生 , 这是国家分去的 , 可以做化验、筛查、胃镜等 , 有的只能做胸部透射 , 但是拍不了片 , 肝功能检查只能定性 , 检查结果只分阴性或阳性 。 到了县医院 , 可以照X光片了 , 肝功能检查是定量的 , 而且北京的县医院有胃肠摄像机 。 然后北大医院、北医三院和协和医院 , 每个医院包一到两个县 。 地方有重大手术做不了的 , 大医院去人做 。 整个医疗服务体系 , 从人员到设备 , 分级医疗合理 。 设备配置清晰 , 人员分配也清晰 。 回忆起当时 , 我觉得很有幸福感 。 那个时候 , 北医建立了农村医疗系 , 三年制 , 大专 , 会看病、会做手术 , 不用写论文 , 最后有的人做手术并不比别人差 。 北大医院当时还有群防群治科 , 这个科室都是50多岁的护士 , 在一线跑不动了 , 就去上夜校 , 培养她们当医师 , 又叫做“护医班” 。 学完之后 , 她们骑着自行车到居委会 , 给老太太量血压 , 建立家庭病房 , 让病人长期保持稳定 , 不要住院 。 那时候的这套制度太先进了!现在这些反而成了我们对未来的追求 。 我当时自己还下厂 , 去过友谊时装厂、皮鞋厂、重型机械厂 , 做高血压的防控 , 培养那些高小、初中水平的年轻工人 , 教他们量血压 , 告诉他们血压的标准 。 他们每天早上打好开水 , 弄温了 , 给患高血压的老师傅倒好水 , 看着他们吃药 。 我真的觉得有成就感 。 那个时候确实没有什么药 , 但是医患之间非常和谐 。 病人感激都感激不过来 , 哪儿会有医患矛盾啊! 现在把医疗的基本属性搞错了 。 医疗“三个基本不能变”的东西都变掉了:一是医疗的价值体系不能变 , 工作上患者健康至上 , 这是价值观的问题 , 我们已经扭曲了;第二 , 医学的目的不能变 , 必须要预防为主;第三 , 医学的社会责任不能变 。 医疗服务不是办大医院 , 为了让干部、富人能看好病;医疗是让人人能看得起病 , 实现公平可及 。 而我们恰恰在根本上变了 。 所以不仅是医疗体系的问题 。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22387&s=fwzxfbb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