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中国策展人 可以向世界传递什么?( 二 )
1998年 , 胡斌以超过湖南省当年高考重点本科线的分数 , 考取了广州美术学院的美术史专业 。 “美术史这个专业 , 是不需要单考美术的 , 只要凭文化科目的分数就可以报考 , 它主要以历史和艺术文化方向的研究为主 。 ”胡斌说 , “自此 , 我的学习与工作就没有离开过美术两个字 。 ”
本科的最后两年 , 胡斌开始在广东美术馆实习 , 并在报纸上发表美术相关的评论 。 本科毕业后 , 他应聘成为广东美术馆的员工 。 在胡斌为广东美术馆开馆20周年写的文章中提到 , 这段工作经历让他接触了很多重要的学者 , 不仅是美术馆或艺术圈的 , 还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 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 。
在广东美术馆工作的日子里 , 胡斌分别参与了首届和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工作 , 他表示 , 第二届的“三年展”深深地触动了他 。 他回忆道 , “这一届的三年展邀请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就珠三角及可资对比区域的城市模式、历史与记忆、生活与想象、移民与边界等全球化语境下别样的本土特质进行了研究和创作 。 在主题展之前与之中 , 策划者还设置了一系列名为‘三角洲实验室’的延续性项目 , 开展与展览主题有关的研究议题 , 激活不同个体之间的智性辩论与探索 。 ”
这两届“三年展” ,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 对全球化语境中的珠三角话题进行了极富拓展性的探寻 , 这对广州乃至中国当代艺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胡斌的独立策展之路也由此开启 。 在筹备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期间 , 他参与“造城运动——东成西就艺术展”的策划 , 作为其中“自我组织”的一部分与外界进行对话 。 此后 , 他还策划了“超级英雄”等推动青年艺术新潮的展览 。
贰
探寻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形象
2015年 , 胡斌开始担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 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 他更加关注美术馆的运作 。 他表示 , 他所在的美院的美术馆因学术属性 , 承担了大量学校的研究性项目和展览 , 同时 , 也在思考与区域乃至国际的艺术系统建立对话 , 并传播到广大公众中去 。 他说:“我们不定期在美术馆内举办讲座、工作坊吸引公众进入到美术馆来 。 ”尤其是结合一年一度火爆的毕业季 , 组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导览和互动活动 , 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盛会的背后故事 。
此外 , 胡斌也在进一步促进美术与更广泛人群产生关联 。 近年来 , 他邀请广州美院老师将参与村落的艺术实验成果拿到美术馆展出 , 同时又组织团队招募艺术家前往工厂、村庄进行考察和互动 。 他说:“目前的艺术家太封闭了 , 总是面对艺术界去表达 。 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 , 让艺术家去了解农村、工厂 , 了解生活 。 同时也让乡村里生活的人 , 有机会接触到美育 。 ”
除了把触角伸向农村 , 胡斌从其博士论文开始 , 也探索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的建立 。 他表示 , 中国形象的建立涉及多重表述 , 包括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外国人的视角 , 还有不同阶层的人的视角 。 这其间 , 中国策展人大有探索空间 。
【个人简介】
胡斌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策展人、批评家 。 曾策划“超级英雄展”“视觉交叉体——首届广东当代艺术群落青年艺术家联展”“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等 。 著有《视觉的改造:20世纪中国美术的切面解读》《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等书籍 。
【经典语录】
胡斌:中国策展人 可以向世界传递什么?。 中国策展人可以向世界传递什么?中国智慧可以提供给世界什么?从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场出发 , 找到其特殊性 , 展现其精神内核 , 或许是切入当代话语的一种思路 , 同时也必然引起世界的关注 。
推荐阅读
- 疫情下的德国策略:"做减法+软着陆"。
- 我没有国策的,我只是说说现在的真实情况
- 胡斌@中国策展人 可以向世界传递什么?
- 脱亚入欧是本国策
- 『巴蓬』周日起全省大部有雨将适时开展人工增雨
- 精彩!31个才艺节目庆新中国70周年 展人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