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贸易战下的索尼( 二 )

美日贸易战下的索尼

Discman D50随身听

美日贸易战下的索尼

Playsatation , 当年一哭二闹三上吊 , 我妈就是不给买 , 太贵了 这次评选 , 我国唯一入选的是大疆精灵无人机 , 自豪中有些悲凉 , 我们跟人家几十年前的产品一起比 。

美日贸易战下的索尼

大疆占全球无人机市场的70% , 值得尊敬公司 深入骨髓的创新意识 , 太值得我们国家的企业学习了 , 美国仅凭芯片几乎扼杀市值几百亿的中兴 , 喊着技工贸的联想发展成这个样子 , 那些躺着挣快钱的公司忘记了危机感 , 只有自己牢牢掌握最核心的东西 , 才能持续地占有市场 , 躺着挣快钱的日子 ,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02 占领全球最狠的市场 说起“山寨” , 早期的日本是鼻祖级别的 , 各种抄袭、拼凑 , made in japan意味着低劣的廉价品 。 “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翻译成英文是Tokyo Tsushin Kogyo KK」 , 读这个名字美国人的舌头根本卷不过来 , 为了让名字叫起来简单又有活力 , 同时又避开被当成“山寨货” , 公司集众人之力想出了“SONY”这个名字 。 索尼公司及其重视自身品牌 , 他们曾经研究出小巧的晶体管收音机 , 被一家叫宝路华的美国公司开出了10万台的订单 , 消息传到日本全公司都沸腾了 , 接着传来一个糟糕的消息—必须在产品上贴上宝路华的商标 , 说白了就是给别人贴牌生产 , 一边是大订单 , 一边是品牌 , 盛田昭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 事后他回忆说 , 这是我所有决断中最明智的一个 。 索尼这种极其注重品牌和质量的企业 , 几乎凭一己之力扭转了日本货等于“山寨货”的形象 。 为了占领美国市场 , 盛田昭夫一家搬到了美国 , 他本人也开始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 1960年 , 索尼美国公司正式成立 , 负责在销售并逐步投资建厂;1961年 , 索尼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日本公司;1962年索尼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精品展示店正式开业 , 索尼在美国大获成功并将成功经验复制到欧洲各国 , 在英、法、德等国都设立了子公司 , 在当地投资建厂 , 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

美日贸易战下的索尼

这个糟老头子 , 帅的很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 , 中国出口量最大手机不是华为 , 也不是小米和O、V , 而是一款叫“传音”(TECNO)的手机 , 主打中低端市场 , 在非洲的市场份额超过40% , 希望这家公司在赚快钱的同时深练内功 , 创造出有影响力的产品 。

美日贸易战下的索尼

三星牌面不太够啊 一家成立二十多年的公司 , 索尼依靠创新、品牌、质量 , 在电子产品领域占领了欧美市场 , 对中国来说 , 这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 , 值得所有企业去学习 。 03 摔了一个大跟头 1968年 ,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一举超过联邦德国 ,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而美国的经济却是走下坡般萎靡不振 , 由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败给美国 , 许多日本企业为了民族自尊心疯狂的并购了美国的企业 , 而众家美国公司却无力反击 , 比起现在中美贸易摩擦 , 当时美日的贸易战要激烈的多 。 为扭转贸易逆差美国开始发狠 , 于1985年同日、德、法、英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 , 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 解决美国巨额贸易逆差问题 , 史称“广场协议” , 之后日元大幅升值 , 为刺激经济日本开始增发货币 , 国内泡沫急剧扩大 , 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 。 从这一点也看到美国的嘴脸 , 如今美中之间的问题并不是意识形态 , 任何国家只要威胁到美国世界第一的地位 , 他就搞谁 , 从前是这样 , 现在也是这样 。 1989年的索尼在实业生产上处在顶峰 , 硬件设备的称霸已经不能满足盛田昭夫 , 他希望通过进入电影行业来形成“硬件+内容生产”的全球一体化战略布局 , 一家好莱坞顶级制片公司进入了索尼的视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BS) 。

美日贸易战下的索尼

当年保留全部2700部影片的影片资料库权利 , 同时拥有优秀的电视剧制作能力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哥伦比亚的卖方代表小赫伯特艾伦是一个头脑与野心兼备的投资银行家 , 他看出了索尼的心思 , 加之索尼是电影业的“门外汉” , 他直接报出来每股35美元的价格(年初时股票交易价格仅为每股12美元) 。 公司高层索召开紧急会议 , 激烈讨论后准备放弃这次收购 , 在一边的盛田昭夫却说:“实在太可惜了 , 我一直都梦想着拥有一家好莱坞电影制片公司 。 ”现场鸦雀无声 , 第二天 , 时任董事长的大贺典雄宣布 , 继续收购 。 仅仅一个月后 , 索尼宣布出价32亿美元并额外承担16亿美元的债务 , 以每股27美元的价格收购哥伦比亚公司 , 盛田昭夫在索尼的影响力 , 可见一斑 。 吃了没人才的亏 , 索尼在好莱坞找了古柏和彼得斯两个电影人来管理公司 , 但偏偏这两人和华纳公司有合同在先 , 加入索尼就意味着违约 , 引发了美国华纳公司对索尼的诉讼官司 , 后续霸道的美国人通过各种诉讼手段 , 又宰了索尼 。 收购、债务、诉讼 , 索尼总计支出60亿美元 , 将哥伦比亚公司收归旗下 , 创下了当时日本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 , 掺杂着企业扩张野望、战败国民族自尊心和盛田领导下的不理性坚持 , 索尼迎来了它的全球扩张历史上最庞大 , 也最痛苦的时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