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80%发生于院外,治愈率仅1% 拿什么拯救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80%发生于院外,治愈率仅1% 拿什么拯救心脏骤停?。  80%发生于院外 , 治愈率仅为1%

  拿什么拯救你 , 心脏骤停(健康直通车·第2站)

「心脏骤停」80%发生于院外,治愈率仅1% 拿什么拯救心脏骤停?。  近日相继发生“高以翔们”的逝去 , 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 让“猝死”这一出乎人们意料的突发死亡 , 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 对于猝死而言 , 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原因所致 , 其前都会出现心脏骤停 , 如果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快速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进行心肺复苏 , 将使一部分人起死回生 。

  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正逐年攀升 , 仅心源性猝死每年发生近55万人 , 发病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 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

  如何走出我国心肺复苏公民普及率、院外设备配备率、复苏成功率均低于1%的“三低”窘境 , 是我们应对猝死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 本报采访人员就此话题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王立祥 。

  院外第一目击者是战胜猝死的主力军

  采访人员:目前猝死主要发生在什么场所?及时拨打120能否有效防止?

  王立祥:我国心脏骤停80%发生于院外 , 且治愈率仅为1% , 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12%—15% 。 而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6分钟 , 就院外120救护车到达患者身边的出诊时间20—30分钟 , 是目前医院、社区、120专业医疗急救单元“三不及”空白时段 , 可看出院外是我们与猝死博弈的主战场 , 院外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反应者 , 是我们战胜猝死的主力军 。

  采访人员:一般人应对猝死缺乏有效技能 , 医学界做了哪些普及工作?

  王立祥:面对我国心肺复苏公民普及率低于1%的现状 , 我们曾做过万名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的调查 , 结果亦低于1% , 表明加强我国心肺复苏普及不容滞缓 。

  为此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于2016年5月25日启动了“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525+(我爱我家)工程:力争5年内普及心肺复苏2亿人 , 每位培训者普及5户家庭 , 计划5年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将由1%增长至15%—25% 。

  525+工程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 比如2017年山西省卫计委主任卫小春教授等积极推动“山西心肺复苏进万家”活动 , 湖南省卫健委副主任祝益民教授等积极推动心肺复苏第一目击者行动 ,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敖虎山教授等积极推动“心手相连、点亮生命”心肺复苏公益活动……均以不同形式及内容普及心肺复苏 。 此外 , 相关学会连续3年开展国家继教项目“中国心肺复苏培训导师班”与“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培训导师班” , 相信这些举措必将壮大救心人队伍 。

  普及除颤仪器也应看到其局限性

  采访人员:之前有报道称中国公共场所AED配备太少了 。 那么 , 加大该设备的投放量 , 能否有效防止猝死的发生?

  王立祥:当遇见有人在院外出现心脏骤停时 , 现场除了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初级生命支持手段外 , 救助中常需通过相应的急救设备辅助循环呼吸 , 而我国院外心肺复苏设备配备率低于1% , 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

  比如对于心脏不规律颤动(心室纤颤)这一类型的心脏骤停 , 可采用电击除颤仪器(AED) 。 尽管AED在发达国家的投放率很高 , 美国平均每10万人配备400台左右 , 但在院前可除颤的心律却不高 , 在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高的城市美国西雅图 , 现场可除颤的心律也仅为25%;而心肺复苏普及率高达92%的日本 , 院前可除颤的心律只有7.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