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多数儿童只能穿哥哥姐姐穿不下的旧衣服
在六、七十年代的我国 , 一个儿童如果不是家里的大儿子、大女儿 , 而是次子、次女、三儿子、四女儿、…… , 那么他(她)就很难能够穿上新衣服 , 而只能穿哥哥、姐姐穿过的 , 由于身材发育得更高、更大了一些而穿不下的旧衣服 。 二儿子穿大儿子穿不下的旧衣服 , 二儿子身材长大后 , 再把同一件衣服传给三儿子穿;二女儿穿大女儿穿不下的旧衣服 , 过两年二女儿甚至有可能把自己的女式衣服——花衣服传给弟弟穿 , 弟弟身为男孩却穿女孩的花衣服(假如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话) 。 《光明日报》11月3日那一期第11版上的文章《大美70年·身边的变画》的第3个段落就这样说道: 20世纪60年代 , “绿色军装”“劳动服”是流行的样式 。 当年人们穿衣都很朴素 。 “新三年 , 旧三年 , 缝缝补补又三年” , 是我外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 母亲说 , 当年衣服都是姐姐穿过妹妹穿 , 之后再给弟弟穿 。 (那一期《光明日报》的电子版在它的官网中的具体地址是: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1/03/nbs.D110000gmrb_01.htm) 《云浮日报》的公众号“云浮日报全媒体”发布的《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口述史⑦|从补丁衣到时尚服装》中也讲到了当年一些男孩穿女孩的衣服的现象 , 现将其中相关的一节内容摘录在下面(云浮市是广东的一个地级市): 讲述者:英姨母女 职业:退休工人(英姨) 企业职工(晓华) 从“新三年 , 旧三年 , 缝缝补补又三年” , 到随着季节、时尚的变化添置新衣 。 改革开放40年来 , 人们衣着的款式、风格、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 百姓家中的衣橱里也折射着时代潮流的变迁 。 “我们以前穿的衣服很简单 , 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有机会穿新衣服 , 也没有什么款式可言 。 ”说起衣着潮流的变迁 ,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姨感叹地说 。 英姨说 , 家里的兄弟姐妹多 , 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 (楼主批注:由此可见英姨当年是家里的大女儿) 小时候家中的衣服几乎都不分男女 , 一年也就是买一次新衣服 , 姐姐不合穿后就给弟弟妹妹 , 破了的地方就打上补丁 , 所以衣服经常是补丁摞补丁 。 “那时候大多数衣服的样式也不分男女 , 家中的衣服都是不合穿了 , 就传给小的穿 , 买上一件新衣服的时候 , 都不舍得穿 , 生怕会把它弄脏 。 ”英姨说 , 1963年 , 她爸爸把家里好几年攒下来的积蓄买了一台缝纫机 , 开始做衣服 , 缝补衣服作为家中收入的经济来源 , 而她也是从那个时候起 , 跟着爸爸学得了一手好的缝纫技术 。 “那个时候经常都有人买了布之后就拿给我爸爸做衣服 , 剪出来没有用的布 , 我就一块一块地收集起来 , 等爸爸闲下来了 , 就教我裁剪和使用缝纫机 。 弟弟妹妹小时候穿的衣服很多都是我用剩布做出来的 。 ”英姨说 。 到了1975年 , 英姨结婚育有孩子之后 , 孩子的衣服很多也是她亲手做的 , 但依然是比较单一 。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 市民的着装风格由单一逐渐走向多元化 。 英姨的女儿晓华出生在1980年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她有两个哥哥 , 小时候虽然穿过哥哥的衣服 , 但上小学之后 , 就不再穿哥哥们不合穿的衣服了 。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 , 我就强烈要求妈妈给我买一件小花裙 , 当时穿着裙子 , 高兴得都舍不得脱下来 。 ”晓华说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 街头出现了各种衣料和不同款式的服装 , 服装店也渐渐多了起来 , 各种新潮服装琳琅满目 。 ……(后略) “网易”网“网易号”平台中如下这个地址的网页上也刊登了(转载了)上面这篇采访录 , 我就是从这个网页上复制来这篇报道的: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UTIFEQ20512B9KM.html
推荐阅读
- 困境儿童@民政部:15省份救助保护393名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的儿童
- 长城网:调查|石家庄:非机动车道“玩消失” 多数骑车人走错
- 平安岐山■#岐山公安一线警讯#执勤民警帮助走失儿童找回亲人
- 「儿童」绝非危言耸听!警惕以送养之名拐卖儿童,必须严打网络非法交易
- 「猛犸信阳」想念信阳老家的乡间老人与儿童
- #永城电视台综合频道#点赞!永煤总医院护士刘前急救落水儿童
- 狐度■“送养”儿童黑幕揭开,减少买孩子需求很关键
- #陇上江南融媒#点赞,致敬!写在陈新军蹇鸿超勇救落水儿童之后
- 『济宁交警』暖心警事 | 救助烫伤儿童 家属送来锦旗感谢
- 胜任力测评■盘点 | 2019关于儿童的八大谣言,你信了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