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叫响万山好生态

杨亮(右)在瓦田村调研 。 徐文清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 , 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 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 逐梦路上 , 有这么一种绿色力量总是给人希望:那是大江大河奔腾的气势 , 那是山林之间充盈的美景 , 那是沙漠腹地长出的绿意 , 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

新年伊始 , 本版新设栏目“小康路上·绿色力量” , 关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 ,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 。 今天起 , 本版推出系列报道 , 关注几位投身生态扶贫事业的普通人 ,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故事 , 展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层探索 。

2017年前 , 杨亮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苏州高新区下辖苏州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2017年后 , 他开始担任贵州铜仁市万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 成了一名扶贫干部 。 当时的万山 , 因为资源枯竭 , 发展陷入困境 。

在万山 , 杨亮重新定位 , 当起“生态推销员”:打通上下游销售渠道、卖黔货出山 , 发展精品民宿、请游客进山 。

在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队的努力下 , 在当地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中 , 铜仁贫困人口显著降低 。 2018年底 , 铜仁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6.56万人 , 比2013年累计减少76.71万人 , 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24.78%下降到了4.4% 。

2018年 , 万山区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 脱贫摘帽 , 并在铜仁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年度考核中名列全市第一 。

帮瓦田村的葡萄找“雨衣”

地处贵州铜仁与湖南芷江交界的万山区下溪乡瓦田村 , 460余户村民 , 人均耕地不足0.3亩 , 1700多人的村子曾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 。 村里流传着一首歌谣 , “瓦田村中一条槽 , 早吃苞谷夜吃苕 , 漂亮姑娘往外跑 , 留下光棍几十条” 。

瓦田村的困境 , 也是万山乃至整个铜仁的一个缩影 。 历史上 , 万山曾经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基地 。 但进入2000年以来 , 汞矿企业关闭 , 万山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 。 2013年底 , 铜仁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3.27万人 , 而全市常住人口仅310.4万人 , 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 。

2017年4月 , 杨亮刚到万山 , 这里的景象给正在兴头上的他浇了瓢冷水——之前工业带动扶贫的设想没法落地 , 而村民也对这个挂职干部没抱太多希望 。

杨亮没有气馁 。 他记得江苏省对口帮扶铜仁市工作队领队 , 铜仁市委常委、副市长查颖冬告诉他 , “我们的扶贫工作、项目实施 , 必须兼顾保护和发展 。 我们必须把江苏的优势和铜仁的特色相结合 , 实现精准脱贫” 。

有一次 , 杨亮在一个村子蹲点 , 当时是夏天 , 酷暑难耐 , 几天才能洗一次澡 , 蚊虫把杨亮叮得全身红肿 , 但他都觉得这不算什么 , “最怕的是不熟悉情况 , 走了弯路 。 只有摸清了短板 , 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解决困难” 。

瓦田村一些村民在山上种野葡萄的尝试 , 让杨亮看到了希望 。 经过调研 , 杨亮发现 , 这里能种活野葡萄 , 但雨水多 , 葡萄霜霉病严重 , “葡萄差一件‘雨衣’ , 我们要投入资金 , 帮老百姓建大棚” 。

400万元东西扶贫协作资金砸下去 , 一座座大棚建起来 , 村民种野葡萄最大的困扰解决了 。 2018年 , 瓦田村葡萄产量达300余万斤、销售额300余万元 , 产业红利惠及全村1736人 , 人均增收1600元 。

初战告捷 , 杨亮又开始琢磨:瓦田村能种葡萄 , 别的村只有苞谷、南瓜 , 可怎么办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