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小伙回村建“新型农场” 结果成全国家庭农场示范场( 二 )

如今 , 在部分水稻田里 , 刘海装上了网 , 在水稻田里挖了养殖鱼、虾、鱼鳅的沟渠 。

“泥鳅的收益可高了 , 一亩稻田起码可以增加收入8000元 。 ”刘海说 , 他虽然建起了家庭农场 , 靠规模和机械化的提升 , 种水稻也能有赚头 , 但毕竟每亩收入就几百元 , 而如今他在50亩稻田里养殖泥鳅 , 水稻品质和售价更高 , 加上泥鳅的销售 , 收入大大增加 。

看到了稻鳅种养的广阔前景 , 刘海对周边上百亩荒废土地进行了改造 , 让原本光秃秃或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 都变为了高产田 。

一片普通的水稻种植区 , 衍生出多种“玩法” , 不仅让农户“大开眼界” , 也切实地增加了他们的收益 。 刘海透露 , 目前他已建起了家庭农场 , 打算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新品种等显著高于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 提高劳动效率 , 增加农业效益 。

刘海算了笔账 , 传统的水稻种植每亩产值在千元左右 , “稻+N”模式下 , 可实现一田两收 , 避免土地浪费 , 稻加鳅每亩产值在12000元以上 , 稻加蛙每亩产值在17000元 , 稻加菇每亩产值则在25000元 。

“一亩稻田多种‘玩法’!“刘海说 , 通过充分利用田、水资源 , 能够获得种植、养殖两份收入 , 还提升了水稻、水产品品质 , 让农场能够一举多得 。

天坪山上多丘陵 , 地势相对较为平缓 , 一直以来 , 除了高山梨、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外 , 还有不少农户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 , 但由于收入相对较低 , 不少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务工 , 一些坡地逐渐荒废 , 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 , 让传统农业也能走上高效、高质量发展之路 。 近年来 , 巴南区精准发力 , 探索创新了“稻+N”种植模式 , 即在种植水稻的同时 , 通过降低种植密度 , 营造生存环境 , 让泥鳅、龙虾、蛙、鱼、鸭、球盖菇等能在稻田中生长 , 形成一个生态互补、高效高质的种养模式 。

目前 , 巴南区实施“稻+N”模式的稻田总面积已有上万亩 , 未来将在全区推广10万亩以上 , 在增加农户收入同时 , 还能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采访人员 张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