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度借贷“毁掉”的年轻人
“为何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借钱”? 对这个问题 , 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给出不同的答案 。 从需求角度看 , 年轻人没有钱 , 所以才借钱 。 像那些手握存款苦寻安全高息理财产品的中年人 , 有大把的低息贷款可供选择 , 他们消费金融类产品看都不想看 。 从供给角度看 , 银行零售转型 , 互金平台崛起 , 消费金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 。 贷款体验前所未有的便捷 , 贷款产品也前所未有的丰富 , 一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总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 供给本身就能创造需求 。 从消费场景看 , 购物消费已经“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 , 朋友圈中有微商大军、有社交拼购 , 直播平台里有网红带货 , 内容社区里更是“种草”泛滥……买买买的背后 , 消费贷款大放异彩 。 这些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强化 , 慢慢地 , 年轻人习惯了消费时去贷款 , 大家也习惯了年轻人用贷款去消费 。 不止消费 , 但凡工资能做到的 , 贷款都能做到 , 作为“未来”的工资 , 贷款已浸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 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 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消费升级如约而至 。 消费升级背后的驱动力 消费升级的背后 , 有两大驱动力:一是中产阶级的崛起 , 得益于人均收入的逐年提升 , 据悉这部分人群有2亿人;二是消费贷款的鼎力支持 , 让收入不足的人也能触及中产生活品质 。 这部分人群 , 也在2亿人左右 。 中产阶级的崛起 , 带来了城市消费升级 , 是个渐进过程;而消费贷款的普及 , 则发掘出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 , 表现出相当的爆发性和突发性 。 下沉市场一词 , 于2017年左右为人所知 , 首先是快手走入大众视野 , 满足了五环内人群的猎奇心理;直至拼多多来了 , 市场一下子感受到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 。 在这种突然性认知的背后 , 消费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应居首功 。 有了额外2亿人的消费加持 , 消费升级显著提速 。 宏观上看 , 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 2018年76%的GDP增长靠消费 , 相比四年前提升27个百分点 。 中观上看 , 50%的新车和30%的二手车销售靠贷款 , 一半以上的学员贷款付培训费 , 以至于汽车、教培、医美等大额消费行业早已与金融机构紧密捆绑 。 分期付款与大额消费天然契合 , 心理学家早就给出了答案——“一旦给出分期付款的选项 ,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每月付款额 , 不再留意合同的长度” 。 通过延长分期年限降低单月支出 , 大额消费将变得与小额支出一样随意 。 微观上看 , 消费者用贷款追求中产生活 , 租更好的房、买更贵的手机、追更多的潮牌新品 。 如据苏宁金融双十一战报 , 任性付当天24期分期贷款同比实现5倍增长 , 戴森吹风机、华为手机、iPhone新品、联想轻薄本、西门子洗碗机等成为被追逐的爆品 。 被消费 , 是市场经济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归宿 。 消费升级 , 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刺激、新的机会 。 过度负债如影随形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 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过度负债也必然如影随形 。 大多数人 , 用贷款改善生活 , 也总会有一些人 , 被贷款改变生活 , 直至为贷款而活 。 在统计数据中 , 2019年6月末国内居民杠杆率只有55.3% , 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在新闻案例中、在调研报告里 , 年轻人的杠杆率已让人侧目 , 引发无限担忧 。 越是吃不饱的人 , 越容易撑着 。 年轻人群、低收入群体 , 长期处于“贷款饥渴”状态 , 一旦贷款变得“唾手可得” , 往往会来者不拒 。 当秉持“每个成年人都值得1万元贷款”的从业者打开水龙头 , 消费贷款不仅是促进消费升级的美好工具 , 也成为摧毁一些人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 。 国内外 , 概莫能外 。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曾做过一次大规模调研 , 数据显示 , 2016-2017年间 , 英国城市居民消费贷款使用率为77% , 农村地区略低 , 也高达68% 。 其中 , 15%的英国人存在过度借贷问题 , 在伦敦 , 这一数字则为17% 。 从国际经验看 , 对借款的倚重 , 已经是普遍现象 , 经济越发达 , 借贷越普遍 。 从居民杠杆率国际对比看 , 2018年发达国家居民杠杆率平均为72.1% , 而发展中国家仅为39.9% 。 国民收入水平越高 , 负债率也越高 。 看上去 , 高杠杆似乎有一种必然性 , 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必然结果 , 为何如此呢?我们固然可以从宏观视角找出种种理由 , 但为了读者更容易理解 , 我想从微观个体视角找找理由——人是一种非理性动物 。 先看一个相似的例子 。 众所周知 , 越是发达国家 , 肥胖问题越严重 。 从宏观视角找原因 , 饮食结构与快餐文化、食品产业及舆论引导、生活节奏及工作压力等都是理由 , 但具体到每个人 , 不过是理想身材与口腹之欲之间、理性自制与感性冲动之间 , 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 。 从各国经验看 , 只要食品供给充足、价格可承受(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 肥胖总会发展为社会问题 。 如美国70%的成年人超重 , 其中近40%的人可称之为肥胖 。 不止欧美有大腹便便 , 步入小康社会的我国也不甘落后 。 据医学杂志《柳叶刀》数据 , 2018年我国有9000万肥胖人群 , 其中1200万为重度肥胖 , 居全球首位 。 虽然世卫组织早已发出警告 , 超重和肥胖是全球第五大致死原因 , 但依然无法阻止每年280万人“因胖致死” 。 某种意义上 , 过度借贷也是如此 。 人人都知“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 但依靠自制自律 , 无法阻止一个“借款人”变成“过度借款人” 。 于是 , 我们对“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关注 , 也不再局限于对年轻人消费观念改变的感慨 , 而是付诸行动 , 拯救那些陷入“过度借贷”泥潭的年轻人 。 我们能消除“过度借贷”吗? 好在 , 我们虽然不能对每个人每顿饭摄入多少热量设上限 , 却能对借款人的借款额度设上限 。 所以 , 虽然应对肥胖问题任重道远 , 解决过度借贷却并非无计可施 。 先来看看监管机构常常使用的“三板斧”: 一是严打高利贷、套路贷 , 废除不合理的债务 , 减轻还款负担 。 不仅中国监管者如此 , 世界各国莫不如此 。 如英国FCA曾于2014年出台规定 , 将现金贷总成本(包括利息和所有其他费用)控制在本金的100%以内 , 以确保“任何借款人的还款额都不会超过其借款额的两倍” 。 二是严打暴力催收 , 让欠钱的人也能体面生活 , 保障其合法权益 。 严打暴力催收 , 能够给借贷行为圈定边界 , 避免借贷从一种金融现象演变成社会现象 。 毕竟 , 相比贷款逾期后的不良损失 , 暴力催收衍生的社会问题更加棘手难控 。 三是严格贷款发放关 , 以管控多头借贷为抓手 , 避免债务滚雪球 。 明确单一借款人的最高额度和余额 , 这一点最关键 , 理论上可完美避免过度负债问题 。 但也只是理论上 , 在现实中 , 金融机构既无从得知借款人的真实负债 , 更无从得知借款人能承受多少负债 。 纵观这“三板斧” , 确保借款人在借贷过程中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 至于过度借贷问题 , 虽然需要监管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 但从结果上看 , 更多地取决于借款人自身 。 借款人恰恰不可控 。 正如不少心理学家相信 , “要让消费者控制预算 , 需要消费者具有惊人的自制力” 。 作为消费者 , 不能避免冲动消费 , 作为借款者 , 往往也不能避免过度借贷 , 内在的原因 , 实际上是一致的 。 1930年 ,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在《我们子孙在经济上的可能性》一文中 , 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 , 以至于100年后的人类将无需劳动 , 反而会为无处不在的闲暇担忧:“人类自从出现以来 , 第一次遇到了他真正的、永恒的问题——当从紧迫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 , 应该怎样来利用他的自由?科学和复利的力量将为他赢得闲暇 , 而他又该如何来消磨这段光阴 , 生活得更明智而惬意呢?” 他还乐观地憧憬道:“他们不会为了生活的手段而出卖自己 , 能够使生活的艺术永葆青春 , 并将之发扬光大 , 提升到更高境界 。 ” 事实如何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在《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一书中写道 , “2010年 , 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储蓄 , 包括现金、支票、银行存款等(这些家庭几乎不持有债券和股票) , 不超过家庭月收入 。 ” 人们依旧在为经济问题奔波 。 梭罗曾在150年前评论当时的美国生活 , 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 仅从经济角度看 , 这句话在150年后依然适用——很多美国人依旧为债务所困 , 高负债的背后 , 何尝不隐藏着一种平静的绝望 。 当然 , 并非美国不够富强 , 阿克洛夫认为 , 这是现代消费主义盛行的必然结果 , 即便人均收入再增长5倍 , 可能还是这样的结果 。 现代社会中 , 借贷、消费、生活 , 某种程度上已经融为一体 。 过度借贷 , 绝不仅仅是个金融问题 , 已经深深融入社会生活中 , 甚至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 病态与常态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 “过度借贷”都是一种社会病态 。 问题是 , 过度借贷似乎正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常态 。 当“病态”变“常态” , 病态还是病态吗? 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这样总结社会风气的演变规律 , “大多数人的见解 , 是不能以逻辑论 , 而其欲望之所在 , 亦是不可以口舌争的 。 然人的见解 , 常较时势为落后 。 人心虽以为允洽 , 而事势已不容许 , 总是不能维持的 。 ” “人的见解 , 常较时势为落后” , 把这一精辟的总结用于负债 , 我想也是恰当的 。 勤俭节约一直是传统美德 , 当年轻一代把借钱当作生活方式 , 叔叔/阿姨辈的我们 , 总会以不解的眼光去警示风险 , 大谈特谈“借钱生活是一种病态” 。 问题是 , 当下年轻人借钱生活 , 究竟是以苦涩收场的文化异动 , 还是开社会潮流之先声呢?恐怕还无法断言 。 把借款比作诱人的高热量食品 , 谁又有力量能阻止年轻人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大吃特吃呢? 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去控制高负债 , 但起码就现阶段而言 , 我们还是要学会与高负债共存——控制它 , 也接纳它 , 看看社会的发展 , 究竟把我们带向何处 。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 ,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
推荐阅读
- 培训机构课程报名费可"分期付款"? 实为金融借贷
- 江苏警方@小伙借贷打赏女主播36万被拉黑:她答应要跟我结婚!
- 天津津南法院@“云”解纷| 理性审判,柔性化解! 跨域连线妥处金融借贷纠纷
- 『民间借贷』法院内部文件告诉您:如何打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 『马鞍山市雨山法院』决胜执行难| 雨山法院:民间借贷起纠纷 高效执行促和解
- ​榕树贷款利用“数据孤岛”推荐用户重复借贷
- 不应过度纠结隐性冠状病毒感染患者
- 过度金融化的恶果:美国华尔街,正在杀死美国波音
- 贷款15万搭售9.72万保险,太平洋保险被投诉借贷搭售
- 中国53万儿童性早熟:毁掉孩子的不是豆浆和炸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