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艺术(二)

家长择校及与学校、老师沟通的技巧 曾经写过一篇《家长会的沟通艺术》 , 那是站在教师的角度 , 阐释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 可是现在家长与老师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 教育孩子 , 对孩子的成长环境一无所知 , 就是盲目的教育 。 盲目的教育怎么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时下教师的公信力几乎堕落到低谷 。 在笔者少时 , 老师找到家长 , 几乎没有家长会怀疑老师的观点 , 更不会疑心老师歧视自己的孩子 。 可是现在 , 老师要是说自己的孩子哪里好 , 没有家长会怀疑 。 但要是说自己的孩子哪里不好 , 几乎没有家长不在内心打个问号 。 如果老师提到的孩子毛病 , 要是普通问题 , 多数家长还是能够最终相信老师的 。 倘若老师提到的孩子毛病严重 , 那相信度就要大大降低 。 家长往往会用孩子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毛病来为自己疑虑找借口 。 是啊 , 如果孩子的毛病都是过去曾经有过的 , 那孩子还怎么成长呀 。 总犯同样的错误?笔者虽然杏坛耕耘三十多年 , 也无什妙招解决这种信任危机 。 可还是要以“落伍”教师的身份 , 给家长们提个醒:“你的孩子不用老师教育 , 能否正常成长?”也许有家长会说 , 也差不到哪去!能差到哪去呢?种子撒到正常的农田里 , 即使不侍弄 , 也不至于绝收 。 可种子的饱满程度能与精心料理的田地里成长起来的果实相媲美么! 人类已经进入激烈的竞生时代 , 没有竞争力 , 就意为着被淘汰 。 放任孩子自然成长 , 就象放任秧苗自生自灭似的 , 能够寒暑后余生不是难事 , 要想成为具备竞争实力的硕果 , 那就不太容易了 。 其概率比守株待兔的人遇到撞树的兔子的机率还低 。 所以 , 只要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 无论怎样对老师充满疑虑 , 都没有选择地要选择性地相信老师 。 因为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 父母都不行 。 当然 , 家长也不是没有任何主动权 。 你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择校 , 选择老师 。 但笔者以一个业内人士告诉家长们 , 因为观念上的愚昧 , 这些选择几乎达不到预想的初衷 。 即便你选择的学校是个国人趋之若鹜的重点校 , 即便你给孩子选择的老师 , 曾经是名师 , 可待到他们进入候选行列时 , 也早已经不具备他们入选前的职能了 。 因为 , 选他们的人要用钱来解“心疑” , 他们自己也在络绎不绝不绝的“虔诚孝敬”面前 , 投鼠忌器 。 家长们为孩子们所做的选择就大多事与愿违了 。 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 可是欲望却是无限的 。 接受的“孝敬”多了 , 也就无从尽心竭力去履行“承诺”了 。 初中阶段有孩子在重点校考出了好成绩 , 一半因素是因为学习环境 , 多半是智商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集中的缘故 。 这就象一个班的孩子一起在人生路上长跑 , 如果他的周围多是些比他跑得稍快的同学 , 他的潜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 可前提是他们之间的差距不能相距太大 , 否则被落没影了 , 孩子的潜力不但开发不出来 , 还会使孩子陷入绝望 。 有此幸运孩子的比率并不是太高 , 相当多重点校的孩子 , 与普通校的孩子一样 , 成了绿叶 , 作了陪衬 。 因为精英教育理念模式下 , 不管你是重点校还是普通校 , 其结果是几乎相同的 。 小升初没有升学考试 , 各重点校为了挣钱 , 必须收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 。 只有这样的孩子 , 家长才肯“出血” 。 看在钱的面子上 , 学习成绩差的孩子 , 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 可是学校的容量有限 , 那就看谁掏钱积极 , 谁掏钱掏得多了(表面上择校费是固定的 , 可是任何中国人生活的地方都无法避免“中国特色”) 。 为了让家长们自愿把钱奉献出来 , 就必须拉大旗扯虎皮 , 增强重点校的诱惑力 。 按学习成绩论 , 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不但任何费用都不用掏 , 学校还会给予成千上万元诱人的奖励 。 这些奖励哪来?国家财政没有拨款 , 学校没有生产利润 , 来源就只能是那些无知经不住诱惑的家长们奉献(择校费)了 。 家长们给孩子择校 , 从来不看升学率 , 只看升学数量 。 有许多重点初中的升学数量在本地遥遥领先 , 可是升学率却不见得比普通校高多少 , 甚至往往不能象升学数量那样 , 名列本地中学的前茅 。 进了重点校 , 盛行家长与老师以物质形式“沟通” 。 在巨大的诱惑面前 , 特殊材料制成的群体都一败涂地 , 何况“臭老九” 。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进了重点校 , 你不具备与老师沟通的物质条件 , 那就只有随大流 , “响应老师的号召”做一个听喝的“绿叶” 。 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去“孝敬”老师 , 因为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 或许你纳入“孝敬”行列 , 与“孝敬”厚的差距大 , 还会因此引起老师的反感 。 家长与孩子选择了这样一条路 , 就只有听天由命 , 让孩子自然成长了(无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学习成绩差的) 。 这样的学校 , 培养孩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竞生实力 , 老师们有那个心 , 也没有那个力 。 他们的精力几乎全部用在“填鸭式”的教学上 。 因为要保证重点校的诱惑力 , 确保财源不断 , 各“受利方”都会竭尽全力走捷径 。 家长们不是只重视学习成绩么 , 那就只抓学习成绩 , 其他的都靠边站 。 反正其他素质也不是三年初中就能检验出来的 。 重点初中里 , 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都是放任自流的 。 倘若你无法成为班里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受关注孩子 , 你的下场会比在普通校还惨 。 现在各地为了均衡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 在中考中大多实行指标生制度(将重点校的招生名额全部或者大部分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 。 笔者前些年的毕业生中有一个教师子女 , 在重点校沦落到末流 , 在初二锁定学籍前转到本校 , 结果在老师们跟踪指导下 , 最后“凭指标生名额”考上本市唯一的一所一流重点高中 。 这里读者不要心存疑虑 , 绝对没有教师子女作弊的行为 。 因为指标生归属是按着中考成绩排名的 , 而中考排名是公开的 。 除非所有被你抢了指标生名额的学生与家长都认可 , 不去举报你 。 还得保证与指标生名额无关的学生与家长不去打这个抱不平 。 家长以物质形式与老师沟通 , 无非是欲有求于老师 。 求什么呢?求老师在学习上帮助自己的孩子?重点校不讲这个 , 哪科成绩差去上哪科的课外补习班;求老师用心培养孩子健康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 以达到增强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竞生实力?重点校老师没有这个精力(也大多没有这个本事) 。 客观地讲 , 重点校的学习抓的还是很紧的 。 但都是就高不就低 。 所有重点校的老师根本没有精力关注学习成绩差的孩子 , 甚至根本没有这种意识 。 老师们的精力基本都放在种子选手上 。 在普通校(正规些的普通校)六七十分将及格的孩子都是老师关注的重点对象 , 可在重点校早已经是自生自灭被放任自流了 。 所以择校就象选鞋 , 不能只选名牌 , 还得号码适合自己孩子的脚 。 重点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 , 你不与老师沟通 , 老师也要关注 , 还指望他们给自己扬名立万呢 。 学习成绩差的孩子 , 你与老师沟通 , 老师也没有那份精力管你(不会把精力从种子选手身上分半点给学习成绩差的孩子) 。 可家长们的观念恰恰相反 , 重点校的家长们 , 都以为自己与老师“沟通”得越有“力度” , 孩子会越受利 。 其实作用微乎其微 。 在小学就智力超群 , 学习成绩杰出的孩子 , 选择重点校是必要的 。 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够杰出(百分制语文、数学两科成绩均在九十分以下 , 接近九十分) , 选择正规些的普通中学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 首先在这样的学校里你受关注度相对较高 , 其次你抢占中考指标生的机率相对要高 。 即便小学语文、数学两科成绩均在九十以上 , 倘若孩子自学能力不够强 , 完全是凭家长死盯 , 孩子是凭借下死功夫达到九十分以上 , 上重点校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 。 初中阶段 , 学习容量较比小学骤增 。 非从事中学教师职业的家长 , 几乎无从指导孩子全方位 , 适应这种学习环境 。 孩子学习对于学校的依赖性较小学增强 , 因为学习仅有优秀的老师是不够的 , 还需要环境 。 否则那些世界大财阀们 , 给自己的孩子请多少套优秀的老师都请得起 , 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呢!通俗地讲 , 人是群养的“动物” , 单独饲养 , 就会因为缺少互相之间的良性影响丧失人的许多机能 , 无法在未来的社会中有质量地生存 。 至于小学学习成绩平平 , 初中选择重点中学 , 弊远远大于利 。 说白了就是去给人家当陪衬去了 。 但凡小学学习成绩平平的孩子(一般百分制的语文、数学成绩均在九十分以下) , 大多在行为习惯与性格上都存在些许缺陷 , 意志薄弱 。 这样的孩子 , 象重点校那样以“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 , 是很难收到效果的 。 而重点校根本不具备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强化孩子意志品质的条件(班额大、学习压力大 , 学习好的孩子不需要的都不是学校要做的) 。 许多重点校的学生在高压下(不老实让你体验中国特色) , 看似循规蹈矩 , 可那不是孩子的主观行为 。 一旦压力超过孩子所能承受的生理与心理极限 , 孩子心理上就会产生逆反 , 甚至破罐子破摔 。 普通校不同 , 行为习惯差、心理状态不佳、意志薄弱、身体健康素质不理想是普通校孩子的共性 。 如果普通校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 不但学生难出成绩 , 甚至正常的教学秩序都难以维系 。 但客观地说 , 绝大多数的普通校虽然意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 , 却基本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 这也是普通校长期“普通”的一个死穴 。 此种情形下 , 家长与老师(至少是班主任老师)的沟通(非物质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选择普通校 , 也不是随意给孩子找个上学的地儿就行 。 普通校也不尽一致 。 首先 , 要看普通校的学生数量 。 人是群养的“动物” , 需要互相地影响 。 就象动物种群 , 没有一定的基数 , 是难以繁衍似的 。 缺乏必要的受教育数量氛围 , 孩子们的心理不良基因就容易显现 。 一般每届学生应该在四个班一百五十人左右 。 其次 , 要看学校的管理模式 。 如果这个学校 , 每天都有规律性的活动 , 而不是随着形势跟风 , 今天弄几个标语 , 明天搞个紧跟形势的活动 , 花样翻新 。 就应该是值得一试的 。 学校能够被外界看到的应该是规律性的活动 。 而细致的工作 , 外界是看不到的 。 这里也应该区分规律性活动的性质 。 要看这些规律性的活动 , 是否有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 比方说升国旗 , 这是一种培养公民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必要行为 。 可是如果一所学校周周都搞有组织的升旗仪式 , 搞那种走形式的国旗下讲话 。 就说明这所学校注重走形式 , 不务实 。 应该慎重考虑 。 反之 , 一所学校只在开学第一周搞个升国旗仪式 , 在期末学生放假的最后一周 , 搞个降国旗仪式 , 平时哪怕没有组织天天升国旗 , 都没有关系 。 这说明 , 这所学校注重的可能是教育内涵 。 平时升国旗(降国旗)也能看出学校的管理水平 。 如果每天升国旗、降国旗时 , 没有组织的学生能够在国旗升起(或降下)、国歌奏响过程中 , 自动自觉地停在原地肃立 , 从各自的不同方向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 这至少说明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 或者国旗真的在学生心中升起了 。 这样的学校 , 可以首选 。 选择学校后 , 还要选择老师 。 选择老师不能只听校方介绍 。 要打听这所学校的学生 , 看哪些老师是平时给学生讲道理以理征服学生的 , 哪些老师是平时靠骂学生把学生骂老实的 , 哪些老师是死看死守 , 把孩子看住的 。 后两种在学校里都被校方视为好班主任 。 这样的老师可谓有“责任心” , 比那些让孩子们放任自流的班主任强 , 但是方式方法拙劣 , 也不是为孩子选择班主任老师的首选 。 那种平时常给学生讲道理 , 尤其是能给学生讲通俗道理以理征服学生的老师 , 才是最佳选择对象 。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样一个班主任老师 , 那你是非常幸运的 。 不应该错过让孩子有效受教的机会 。 你可以向班主任老师讲些孩子在家的荒唐事试探一下老师 , 然后经常询问孩子 , 看老师平时在学生面前 , 是否常讲些学生们在家的荒唐事 。 如果 , 老师常拿学生的不足反复垫牙 , 这样的老师就不值得信任 。 反之 , 你可以与老师深入沟通(不是重点校式的物质沟通 , 而是精神沟通) , 把孩子成长环境(家庭) , 包括家长的部分情感隐私都需要介绍给老师 , 这会对教育孩子大有裨益的 。 能够让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放矢 。 不愿意向外人披露自己情感隐私乃人之常情 。 可是如果想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 家长就须要把包括自己情感隐私在内的孩子成长环境 , 向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做详细介绍 。 父母的感情关系 , 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 这种关系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难以替代的方式 。 为了孩子 , 家长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 , 调整夫妻关系 , 配合老师的学校教育 。 从教育孩子效果的角度 , 需要家长与学校班主任老师沟通的 , 往往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身体健康教育、意志品质培养等非文化课程教育 。 可是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 文化课成绩也很难达到出色的水准的 。 中国大陆是一个人均资源与生存机遇都非常短缺的社会 , 竞争几近于残酷 。 极限竞争 , 就仿佛高手之间的百米决赛 , 彼此间差距也就差之毫厘 , 不使出浑身的解数 , 是难有胜算的 。 所以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胜出 , 考上好的学校 , 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加上优异的成绩 。 一些家长忽视关系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 , 结果孩子的生理状态得不到调整 , 脑袋在压力下越来越麻木 , 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 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精神崩溃 , 成为精神病人 。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笔者所亲历的这样人生悲剧绝非个案 。 那些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 , 一味地逼着孩子读死书 , 死读书 , 的确存在人才两空的风险 。 下面具体说说 , 什么情形下需要以什么方式与学校、老师沟通 , 如何向老师介绍孩子成长环境(家庭情况) 。 聪明的父母 , 家长会上不会只关心孩子的成绩 , 更应该关心孩子怎样提高成绩 , 怎样增强未来生活中的竞争实力 。 家长会是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最佳时机 , 除孩子的成绩外 , 还应该了解孩子与同学的交往情形 , 学习成绩的走势 , 心理健康的状态 , 生理机能成长水平等等 。 社交能力 , 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 倘若孩子与同学的关系不融洽 , 抱怨老师关心不够与同学歧视都是最愚蠢的 。 孩子是未来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成员 , 许多事不但将来老师帮不上他们 , 至亲的父母也代替不了他们 。 社交能力差 , 说明孩子在性格上存在弱点 。 这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来引导 。 要解决这个问题 , 需要弄清孩子的性格弱点 。 然后互相配合 , 帮助孩子改善不良性格 , 指导孩子社交实践 。 了解孩子学习成绩的走势 , 能够判断出孩子的精神状态 , 有益于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 。 如果孩子属于青春期的精神躁动 , 影响了学习成绩 , 那说明孩子还有继续提高的发展空间 。 倘若孩子学习成绩下滑 , 属于智力跟不上 , 则该相应地调整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 通俗地说 , 就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水平 , 确定是继续上大学深造 , 还是对准就业之路 , 侧重提高孩子生活技能 。 心理健康与意志品质 , 需要挫折来磨练 。 可是孩子的学生生活哪里来的那么多挫折呀!因此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营造心理磨练的氛围 。 但在这方面如果家长不主动触及这个话题 , 老师就会为了生存 , 回避这项工作 。 特殊情况下 , 人为了生存往往顾及不上什么道德 。 所以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规定 , 紧急避险具有必要的司法豁免权 。 规避风险是人的本能 , 教师也不例外 。 中国的教育就是坑爹的教育 , 而且是以法律形式从根本上坑爹 。 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 , 都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意志品质教育程序 。 相反 , 相关教育法规 , 还为这种教育设置了许多障碍 。 这在时下的中国行政、司法环境里 ,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意志品质教育是具有相当风险的 。 即便家长主动支持老师做这项工作 , 绝大多数的老师也不愿冒这种风险 。 可正因为这是中国教育与中国青少年成长的普遍缺失 , 谁要是在这上下功夫 , 谁的孩子就会拥有胜出的实力 。 笔者的教育实践经验说明 , 这种教育程序须要由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共同约定 。 使学生按着老师的理念 , 主动接受这种教育 。 过去笔者的学生中有些孩子卫生习惯不好 , 经常把自己的周围弄得垃圾遍地 。 笔者与家长、学生事先约定 , 如果遇到这种现象 , 批评三次没有改善的 , 就到垃圾堆附近反思 。 体会垃圾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 并告知家长、与学生们 , 即便有这种约定 , 如果他们向教育行政部门举报 , 这种方式也是不被允许的 。 轻则老师会因此受到处分 , 重则老师可能会因此砸了饭碗 。 而学生将面临的是 , 今后所有孩子的老师都会投鼠忌器 , 不会再批评孩子 。 曾经有一个孩子的这种行为屡教不改 , 笔者就与家长打招呼 , 征求家长意见 。 家长表示支持 , 又找到该生明确告诉他 , 他有权拒绝这种与家长、老师之间的约定 , 不作这种反思 。 可是这个学生表示愿意履行这种约定 , 主动到垃圾堆上(冬天冰冻的垃圾)反思 , 结果被当时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位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碰到 , 引起轩然大波 。 教育行政部门派出调查组 , 调查了全体学生与部分家长 , 结果无一人指证笔者 , 到垃圾堆反思的学生与家长皆声称是学生主动选择这种形式反思过错 。 最后 , 笔者还是被警告 。 理由是这种理念是错误的 , 作为班主任没有阻止这种错误行为 。 笔者建议读到此文的业届同仁 , 在国家法律没有合理调整前 , 不要冒这种风险 。 当年笔者在每年全体学生的背对背调查中 , 学生满意率始终是百分之百 。 加之又有与学生、家长有反复具体的约定 , 并告知了此事的后果 。 家长们还明显感受到了孩子在笔者教育下的变化 , 况且当年的民风还没有败坏到今天这种地步 , 所以笔者才躲过一劫 。 倘若当时数百名学生与他们的家长 , 有一位指证笔者 , 笔者的下场可就惨了 。 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 可却是代价沉重的 。 介绍这个过程 , 就是给家长指出一条待中国的教育法规合理调整后 , 有效教育孩子的途径 。 法规是可以合理调整的 , 可是人的观念却是长期难以改变的 。 即便将来法律调整了 , 没有家长的主动约定 , 绝大多数的老师也是不敢冒这个风险的 。 可如果读者朋友那的教育环境相对较为务实 , 这种方式不妨一试 。 倘若绝对“特色” , 那就基本没有什么现实作用了 。 但如果家长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关系处得好 , 达成互相依赖 , 在个别孩子身上践行这种理念还是可行的 。 这里没有说明第三类普通校 , 就是那些学生数量不多 , 面临着被兼并的中学 。 如果家长没有能力 , 孩子被迫按当地教育规则进入这样的学校 , 家长们也不必气馁 。 熟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 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班级的情况 , 自己不懂可以咨询内行 , 然后向校方提出明确具体的合理要求 。 比方说孩子的班级上课秩序无法保证 , 家长可以要求学校及时扭转 , 并配合学校扭转 。 如果孩子的哪科老师上课不认真 , 经常对付孩子 , 可以联合家长要求学校换老师 。 只不过做这些事 , 一定要有深入的调查 , 证据确凿 。 并咨询内行 , 拿出具体方案来 。 否则这样的学校也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 但只要家长的要求 , 具有可行性 , 学校还是会努力去做的 。 至少这关系到校领导的乌纱帽 。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分歧 , 建议家长与老师个别交流 。 家长应该着意呵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 破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 就等于废掉孩子的未来 。 所以 , 哪怕私下里与老师达不成共识 , 也在孩子面前 , 维护老师的权威 。 这给老师一个家长明事理的形象 , 会给老师教育孩子壮胆 。 不理想的教育环境下 , 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使用与否完全凭借老师的良知 。 这个胆量只有家长能够给予老师 , 况且家长给 , 也不是所有老师都敢接的 。 所有在普通校 , 你的孩子遇到一个肯冒如此风险的老师 , 值得特别珍惜这种机遇 。 最后再给家长们提个醒 , 一个健康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 学习成绩再重要 , 也不能用孩子的身心健康去换 。 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意志品质培养 , 是得不偿失的 。 只有在当今社会孩子们的共性弱点上下功夫 , 你失去先天优势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 答《家长会上的沟通艺术》反馈 《家长会上的沟通艺术》一文 , 在上传到校群同时 , 亦上传到本市业务群与本省业务群 , 有年轻教师反馈询问 , 学生之间打仗 , 双方家长各自认同自己孩子的避重就轻的说法 , 彼此达不成一致 , 如何处理?如果把家长请来 , 怎么才能让家长领会老师的积极用心? 与家长这种沟通 , 开头非常重要 , 即要让家长知道为什么会被请来 , 还要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孩子的良苦用心 。 所以无论孩子们犯了什么错误 , 老师似乎应该这样与家长说(家长肯定已经从孩子那里知道不完整的事情经过) , 今天把您请来 , 就是想商量商量如何共同来帮助帮助咱们这个可惜了(如果家长没有什么文化可以用这种说法)的孩子 , 然后告诉家长 , 孩子有哪些长处 , 会有哪些发展 , 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 目前这些优势如何处在失不再来的关头 , 老师如何心急如火 。 然后让孩子把老师请家长的原因述说一遍 , 无论孩子说得是不是完全属实 , 都不要当着家长的面强迫孩子重述完整的实情(不要逼着孩子承认撒谎) 。 然后 , 就可以上孩子回避 。 但私下里 , 应该把老师所了解的事情经过 , 告诉家长 。 并向家长明确 , 到目前为止 , 老师还没有发现所了解的情节有什么出入 。 然后帮助家长分析 , 处理“请家长原因”的利弊 。 要先从当事学生所述的情节分析 , 还要再从老师所了解的情节分析 。 最后找出二者分歧所在 , 使家长明白 , 如果按着其孩子避重就轻的所述 , 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 并要让家长明白 , 如果老师了解的情况属实 , 家长只接受自己孩子的说法 , 这会让孩子滋生逃避责任的意识 。 然后可以讲其他人故事的方式 , 给家长讲道理:【“以前有一些家长 , 不愿意接受老师反映的自己孩子不承认的责任 , 怕委屈自己的孩子 。 甚至暗自窃喜 , 以为自己拣了便宜 , 心想即便老师说的属实 , 孩子将来也不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家人 。 可事实上这首先让孩子丧失了“磨练意志”的机会 , 助长了孩子逃避责任的意识 。 有调查表明 , 大多数逃避家庭责任 , 不孝敬父母的孩子 , 都是从小形成逃避责任意识的 。 如果孩子对待亲人以外的人 , 都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 那么对待家人自然责无旁贷 。 可是如果孩子从对待非亲人的同学身上感受到逃避责任的心理满足 , 谁也无法保证将来他们自身利益与亲人利益出现取舍时 , 他们会不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 , 拒绝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 。 冒这个风险的代价就是 , “可能”使孩子成为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儿女 。 这方面是有过相当多的惨痛教训的 。 其次 , 还要让家长明白 , 所有老师都认同“我(班主任)”刚才介绍的情节 , 如果家长接受不了 , 老师们会投鼠忌器 , 今后对其孩子敬而远之 。 因为许多教育行为都是良心账 , 情感所致 。 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要求老师对其孩子象对待其他孩子一样 。 因为教育对象不同 , 教育方式是允许有差异的 , 而这种差异不是家长理解的 , 也不是学生理解 , 而是由任课老师的理解来决定的 。 比方说 , 你的孩子今后在课堂上溜号 , 老师能否发现 , 只有老师自己的心理知道 , 因为老师在讲课 , 发现不了所有溜号的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 任何家长都没有理由和权力指责老师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溜号 。 何况什么程度的溜号老师需要停止讲课制止?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制止?是请孩子换个听课姿势 , 还是警告?还是把孩子叫到前面进行板练(在黑板上演练)?这都由任课老师酌情确定 。 而这“酌情”没有任何具体规定 , 完全取决于老师的个人理解 。 哪位家长能够主宰操纵老师的灵魂 , 让老师把他认为最有效的方式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就是把我(班主任)今天所说的当成证据 , 又如何能够证明其他任课老师就真的因为忌惮某学生家长不承担监护人的责任 , 对这样的学生敬而远之?因拒绝承担自己的孩子不承认却可能是自己孩子的责任 , 而降低自己孩子受老师的关注度 , 这个代价值不值得?许多家长为孩子上课外班 , 往往一掷千金 , 可是对于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责任 , 却常常吝啬得一毛不拔 。 觉得钱都应该用在孩子学习上 , 殊不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也是种学习 , 而且是种于公于私都非常必要的学习 。 有统计数据表明 , 缺少家庭责任意识 , 不孝敬父母的人 , 在上学期间就大都存在逃避责任的习惯 。 再次 , 孩子有许多事可能源于校园内 , 却发生于校园外 。 任何国家任何部门都没有要求老师必须发现学生的所有心理行为 , 控制学生的全部校外行为 。 有些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 , 老师通过察言观色 , 可能会提前发现 , 事先做工作(调谐矛盾、通知家长接孩子等) , 可这什么样的“言色”是有问题 , 什么样的“言色”是正常 , 完全取决于老师自己的理解与关注 , 老师可以关注不到 , 也可以关注到 , 可以判断出有问题 , 也可以判断出没有问题 , 家长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 , 不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与磨练意志教育 , 会不会影响老师们这方面的判断 , 大概只有当事的老师与天知道 。 前些年 , 曾经有一个学生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拒绝承认自己的行为逃避责任而姑息了自己的孩子 , 导致许多老师都对这个孩子敬而远之 。 结果他因与同学的矛盾 , 在校外被同学刺死 。 尽管这个家长到学校闹了很长时间 , 可是没有证据证明哪个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而没有处理 。 官司打到法院 , 最后因为这个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是学校里普遍存在的现象 , 可是极其罕见因此出现命案的 。 所以法院认为 , 在校园内发生的同学之间的矛盾 , 不是命案发生的必然原因 。 因此学校不承担责任 。 现在学校都不许收费 , 有些项目的收费也完上交市财政管理 , 即便家长闹 , 也只能闹出国家赔偿来 , 学校没有能力再私下里与家长达成什么赔偿协议 。 可是在中国国家赔偿是极其罕见的 。 更何况 , 哪个亲生父母愿意拿自己孩子生命去换钱呀!多少钱都不能换 。 更何况现在还极可能无法象过去学校存在乱收费时代那样 , 迫使学校“花钱免灾” 。 如此把孩子可能遭遇的不利与风险说给家长 , 然后再与被承担责任方交涉 , 告诉对方 , 现在彼此双方对事情经过认同出现分歧 , 学校调谐不成 , 你们就只能打官司了 , 可是打官司是要证据的 , 即便你说的是事实 , 可是如果没有证据 , 法律也是不支持你的 。 也帮助对方家长 , 降低要求责任方所承担的责任程度 。 最后将双方认识调谐一致 , 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 。 这样的矛盾若能处理 , 其他学生之间的矛盾 , 做家长工作就好做多了 。 老师不是万能的 , 即便工作做到如此地步 , 也不一定能够让家长接受老师的观点 , 勇于承担自己孩子推卸的责任 。 毕竟在利益面前 , 绝大多数普通人是短视的 , 以后的事再好 , 都不如眼前的利益来得实在 。 尤其是新政权建立以来 , 历次政治斗争 , 使国人疲于求生存 , 现实生活里已经不敢对于未来有什么期望 , 一如“共产主义”一样美好的未来 , 都不如眼前的利益来得实惠 。 所以此类事件 , 应该未雨绸缪 , 在刚刚与学生接触之初 , 就利用给学生讲别人故事的方式 , 向学生晓谕利用同学之间矛盾讹诈同学 , 在与同学矛盾中推卸责任的弊端 。 引导学生敢做敢为 , 告诉学生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 是最有魅力 , 也是一个人未来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 老师可以给学生分析 , 让学生设想:【“如果你在与其他人交往 , 一遇到需要承担责任时 , 就推卸给别人 , 谁敢与你交往? , 谁又愿意与你交往?难道与你交往 , 就是为了遇事的时候 , 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为你承担责任充当替罪羊?牺牲既得利益承担责任 , 表面上是损失 , 可是正因为这种善行品质积累 , 会让你周围的人知道你是那种在利益面前肯为他人牺牲的人 , 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交往 , 聚集在你的周围 , 接受你的观点 , 甘心服从你的领导 。 因为与你交往会感觉踏实 。 世界上所有大作为者 , 都具有这种领导者的品质” 。 当今时代 , 一个人要想有作为 , 单打独斗是很难做出什么大事业的 , 必须在周围人中有影响力 , 通过个人此类优秀品质 , 影响周围人 , 成为周围人行为的主导 。 一个人抱有幻想着我只做这一次 , 以后想成为领导者 , 想有大作为时再去承担责任的人 , 是一辈子都难有什么成就的 。 一个人平庸的一生 , 就是从推卸责任开始的 。 有些不良的品质 ,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 有了第二次就可能一辈改不了 。 那种能够使自己成为大作为者的机会 , 大多都是需要你承担大责任的 , 而且在承担大责任时 , 往往看不到接踵而至的成功 。 成功是这种优秀品质长期积累的结果 。 有同学可能想 , 那我已经有过不止两次推卸责任了 , 将来不会成为领导者 , 有大作为了 。 索性就不做一个承担责任的人了 , 先享受眼前快活 。 想有大作为的人 , 一次推卸责任的行为可能都是致命的 。 可责任感还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生活质量的因素 。 人类社会总结 , 责任感与个人生活质量成正比 。 一个男人有责任感 , 会给女人以安全感 , 会成为女人选择生活伴侣的重要条件 , 因为这样的男人是潜力股 , 有大发展;一个女人有责任感 , 会让男人感觉踏实 , 会让漂亮女人锦上添花 , 会弥补女人长相上的不足 。 所以现实中 , 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男人也好女人也罢 , 都是最美的 , 都会因此得到生活相应的回报(只是这种回报是长期的 , 不一定是立马兑现的) 。 拥有高质量的个人生活——满意伴侣、可心的工作、幸福的家庭等等 。 】 中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 , 没有什么比人类的这种本能更具动力的 。 不要只一味地谴责学生早恋 , 把男女同学之间的青睐或者情不自禁看作是品质瑕疵 。 做人的工作 , 要善于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 。 利用好男孩子与女孩子青春期追求理想异性的心理需求 , 会大大增强学生戒除不良品质的动力 。 这种做法 , 此类观点 , 都不是给学生讲一次就能使学生成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的 。 现实工作中 , 即便你拿出足够的时间 , 把这些观点讲给学生 , 学生往往也会这耳朵听 , 那耳朵冒 。 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 欲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 , 需要平日里潜移默化地渗透引导 。 所以 , 笔者当年从不罚学生 。 学生犯了错误 , 就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 至于承担什么责任 , 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 。 哪怕学生只是选择道歉或者公开做出承诺(保证) , 只要与其过失不是形成滑稽的对比效果 , 让班里的同学误会作出道歉或者承诺的同学是在愚弄大家就可以 。 学生不良品质都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戒除的 , 下次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 , 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承担责任的方式 , 只是选择过的道歉和承诺不能再用 , 理由是实践证明没有效果 , 几次之后学生就会难以找出承担责任的选择 , 这时老师要帮着学生找借口 , 推荐一些学生较易接受的承担责任的方式供学生选择(例如 , 打扫一次卫生 , 给班里买件备品 , 承担一周的每节课擦黑板 , 整理讲台等等 。 总之要让其他同学看到 , 对其他同学施加影响) 。 绝大多数学生会从老师的推荐中选择承担责任的方式的 。 久而久之 , 学生就会找不出较容易接受的承担责任的方式 , 这时老师就要推荐给学生几种真正与之过失行为相应的 , 承担起来有难度的承担责任的方式供学生选择 , 学生就会在渐进的责任意识教育中 , 形成勇于承担个人行为相应责任的品质 。 并从此审慎自己的行为 。 平日里要抓住机会 , 给学生讲“故事” 。 讲以前某些学生因为推卸责任 , 遭受同学冷落 , 丧失机遇的“故事” 。 给学生打下推卸责任是要付出代价的 , 尽管这代价不会马上兑现的印象 。 经过较长时间铺垫(一般根据学生素质会是一个学期到一个学年) , 会在班里形成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风气 。 学生之间再出现矛盾 , 推卸责任的现象就会极大的避免 。 班主任老师 , 试图改变家长几乎是徒劳的 , 可是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还是能够做到的 , 而通过学生影响家长往往能够收到一定效果的 。 班主任工作极少有立竿见影的方式 , 即便有也很难产生持久的效果 。 所以从事班主任工作要注重过程 , 相应的过程才能产生稳定的效果 。 急功近利是班主任工作之大忌 。 教育人的效果怎么可能象开关电源那么简单 。 本人相关教育文章中写的多系具有共性的学生问题 , 且注重细节 , 旨在解决具体问题 , 个别问题无法一一列举 , 哪位同仁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 , 余愿意与之共同探讨 。 有什么共性问题 , 本人会以这种方式 , 回文答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