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土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真是8亿吗?

地球对于人口的承载力极限确实存在 , 但它是一个动态指标而非静态数字 , 会不断随着技术、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而变化 。 不知道从何时起 , 中国人口最适宜的人口数是8亿的说法开始流行 , 很多人也信以为真 。 按照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 人口的指数增长并不能长期持续下去 , 将要受到食物等资源的约束 , 即理论上存在一个上限 , 到了这个上限后 , 人口增长率将等于死亡率 , 人口也将不再增长 。 这个上限被后世称为“人口承载力上限” 。 而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 , 随着对人口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 , 则出现了“适度人口” 。 “适度人口”指一定目标下的最优人口数 。 即一定资源环境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最优组合点 。 在1957 年 , 留美归来的社会学博士孙本文(留美时间正是20世纪30年代)从中国当时粮食生产水平和劳动就业角度 , 提出 8 亿人口是中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也就是说 , “适宜人口8亿论” , 其实是从美国传过来的一项学术研究 。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 这项研究的泰斗雷蒙德·佩尔在1920年利用美国 1790 ~ 1910 年人口统计数据为根据计算 , 认为美国的最大人口承载力是1.97亿 , 并预言美国将于2060年到达这个人口极限 。 然而现实却让他的计算打了脸 , 虽然在初期 , 美国人口的增长确实符合他的计算 , 但是在1940年后美国的人口增长情况却打破了原有的计算 , 丝毫看不到接近极限的放缓 , 美国人口在2019年已达3.27亿 , 仍然在不断增长 , 它的人口容纳极限远远看不到尽头 。 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 , 这项研究方兴未艾 。 1981年 , 宋健等从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百年后中国适宜人口应在6.8亿以下 。 1993年 , 曹明奎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估算 , 认为人口承载力为 17.2 亿 。 1996年 , 朱国宏对土地资源承载的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 , 最大人口承载力为13.8亿至 16.6亿人 。 1998年 , 袁建华等从人均淡水资源估算结果表明 , 中国的适度人口是11.45亿 。 上面哪个计算是正确的?我不知道 , 也不好做出判断 。 但是如果以上研究在未来被证明全错 , 这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 。 因为国际上对世界人口承载力研究现状也是如此 。 1948 年英国学者福格特提出世界人口超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最大承载力人口为22 亿 , 超过后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 1971年在《人口爆炸》一书中 , 作者保罗·埃利希认为当时的全世界人口约 35 亿人已经达到承载极限 , 并预测 20 世 纪 70 年代将爆发不可收拾的饥荒和动乱 。 1972 年梅多斯等学者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 , 曾经预言人类社会将在未来100年崩溃 。 实际情况是 , 世界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因为达到这些所谓极限而停止增长 , 相反直到现在世界总人口依然呈现的是近乎指数的增长 , 而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 很明显 , 理论上地球确实有人口承载力的极限 , 但对于这个极限的计算的复杂性却远远超过人类现在的研究能力 。 这其中问题到底在哪里? 在马尔萨斯生活的时代 , 生活的静止状态更接近日常生活经验 , 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吃着同样的食物 , 住着同样的房子 。 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很难察觉的 。 但进入19-20世纪以后 , 技术和社会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 杂交水稻和海水稻等技术在不断增加粮食产量 , 所以这个理论极限在不断被推迟 。 即使不考虑到技术进步 , 那么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的转变同样影响巨大 , 例如某国虽然自身粮食产量有限 , 但却通过国际贸易保证了粮食的稳定进口 , 这同样会导致人口承载力的巨大变化 。 显著的例子就是日本 。 最后还有消费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 同样的土地和资源 , 像美国人那样大手大脚浪费的生活 , 和像日本人那样精打细算相比 , 能养活的人口数肯定是不一样的 。 所以 , 地球对于人口的承载力极限确实存在 , 但它是一个动态指标而非静态数字 , 会不断随着技术、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而变化 。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蔡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