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千年的“江郎才尽”

文/吴树鸣 一句“江郎才尽” , 一千五百多年来成为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头禅 , 其主人公江淹也受到历代文人的讥讪 , 这种认识貌似盖棺定论 。 据史载 , 江淹自幼勤奋好学 , 六岁能诗 , 十八岁己熟背“五经” , 所作《恨赋》、《别赋》 , 更显其出类拔萃、才高八斗 , 被誉为千古奇文 。 然而正是才华横溢的江淹 , 有一天突然“托梦还笔”:“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 尔后为诗绝元美句 , 时人谓之才尽” 。

误读千年的“江郎才尽”

历史上确有“江郎”其人 。 时至南朝的江郎江淹 , 字文通 , 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 。 时人不知情的 , 乃至后人 , 多拿江淹开涮 , 什么江郎才尽、才疏学浅、才思枯竭云云 , 说法众多 。 也有人说江淹之所以文采减退是因为做了官以后政务繁忙 , 没有心思去行文作赋 , 久而久之 , 文章自然会逊色不少;还有人说江淹不是文采减退 , 而是为了避祸于梁武帝 。 时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 , 二十岁的江淹因聪慧超群 , 才名传到了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那里 。 刘景素很欣赏江淹的才华 , 于是便给江淹写信 , 希望江淹能够做他的属僚 。 及后江淹去拜访刘景素 , 二人谈得十分投机 。 不久 , 刘景素就提拔江淹做了南兖州的官 。 没想到此时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犯了罪 , 为了开脱罪责 , 竟诬告了江淹 , 江郭二人一起被抓到州府的监狱中 。

误读千年的“江郎才尽”。

误读千年的“江郎才尽”

江淹问心无愧 , 于是便在狱中给刘景素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长信 , 信中慷慨陈词 , 抒发内心委屈之情 , 实在是一篇精美绝伦的好文章 。 刘景素看了这封信后 , 十分感动 , 便立刻派人把江淹从狱中放了出来 。 出狱后 , 江淹又考中了南徐州的第一名秀才 , 从此才子江淹的名气就更大了 。 后萧道成灭宋立齐 , 请江淹做史官 , 专责编写历史 。 有一次 , 襄阳发掘出一座古墓 , 并出土了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简 。 竹简上刻着的古体字谁也看不懂 , 人们于是便把竹简拿给江淹看 , 江淹一看就认出竹简上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情 。 从此 , 江淹的名气广传 。 到萧衍建立梁朝以后 , 拜江淹为“从一品”光禄大夫 , 即皇帝的高级顾问 , 后又被封为醴陵侯 , 并赐封地 。 齐东昏侯永元年 , 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 , 叛军围困了京城 , 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 , 只有江淹淡笑不语 , 称病不出 。 最后崔慧景果然失败 , 众人对江淹的明智、眼力 , 明察秋毫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 。 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 , 整个朝野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 , 人人安之如素 , 而江淹却果断地脱掉原来官服 , 坚决地投奔萧衍去了 。 不久 , 萧衍获胜称帝 , 是为梁高祖武皇帝 。 江淹获得梁武帝重用 , 官至尚书左丞 , 权倾朝野 。 试看 , 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 , 江郎显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 , 这显然不是一个“才尽”之人所能为之的 。 真的有些意思 , 迄今为止也很少有人觉得“江郎才尽”是误读了的历史 。

误读千年的“江郎才尽”。

误读千年的“江郎才尽”

中国的文人墨客 , 自古以才情留名 , 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江郎才尽” 。 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洞悉 , 他的“才”非但没有“尽” , 相反是发挥到了极致 。 他自幼丧父 , 家境贫寒 , 曾采薪养母 , 就是当今社会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口边的“农民” , 他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 , 在任御史中丞后 , 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 , 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写写画画的毛病 , 可能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后 , 自我导演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 , 以期从此休笔 。 因为在江淹中、老年时 , 当政的梁武帝是个文人 , 他不敢显示自己才华出众 , 故意示弱 , 生怕梁武帝妒忌 , 这种情况在当时 , 是没有被大多人看出来的 。 可能有时候不得己而写 , 也只是博君王之欢心 , 求苟全于乱世 。 其实 , 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 。 如果说江淹当年的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 , 那么为了生存、或者说为了仕途飞黄腾达 , 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 。 他睿智的大脑 , 能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 , 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 , 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 , 其中舍小求大的大智大谋非常人能为之 。 有据为证 ,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 , 不求富贵 , 今之忝窃遂至于此 , 平生言止足之事 , 亦以备矣 。 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 , 江淹再也不敢、不愿写出好的文章 。 这也许就是他借梦休笔的真正原因 。 事实上 , 江郎何曾才尽? ‘自古以来 , 中国文人对社会问题的心态不外乎三种:一是无意为之而不写;二是有意写而不写透;三是知道不便写而不写 。 江淹无疑是在这三种心态历练过后 , 最终选择了求得生活安逸而休笔 。 在此行为支配下 , 虽说人格是扭曲了 , 但在那个时代 , 这并这并不是江淹的耻辱 , 专制制度注定了文人本身的悲剧 。 所以 , 今天总有人喜欢拉出一些古人来开涮 , 就像“江郎才尽”这句成语 , 看似后人在拿江郎嘲笑开涮 , 殊不知 , 正是江郎借托梦休笔的把戏 , 把拿他开涮的人涮了一千五百多年 。 而江淹自己 , 最终悠闲自在 , 陪伴三朝君主 , 官至一品 , 封侯封地 , 寿终正寝 , 享年61岁 。 按照那个年代“人活七十古来稀”的事实 , 他大概相当现在人的九十以上高寿了 。 换个角度说 , 江淹的一生 , 还算相对成功的 。 试想 , 今人果真如此 , 夫有何求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