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平庸与鸡肋期刊( 二 )
学术平庸与鸡肋期刊。乱象之四:学术平庸
有人以“井喷现象”形容学术论文近年的生产和发表 。 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 , 是数量与质量的不成正比 , 是学术质量不高、学术观点雷同、论证重复的平庸之作泛滥 , 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量发生 。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基本科学指针统计显示 , 1997~2007年的10年间 , 在前145个国家中 , 我国论文总数排第13位 , 论文引用数排第6位 , 但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却位居第117位 。
学术平庸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低水平重复、肤浅分析和搞噱头吸引眼球 , 其本质特征是思想能力的缺失 , 阿伦特称之为“平庸之恶” 。 平庸之作表面上看具有某种吸引力 , 其实是无聊的伪学术 , 不可能长久 。 学术平庸对学术的蛀蚀 , 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 , 因此也更难揭露、更难治理 。 学术平庸与鸡肋期刊 , 互为因果 , 恶性循环 , 这是对学术生态的巨大伤害 。 所以 , 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拒绝平庸 , 超越平庸!
乱象之五:虚假引用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 , 同时作为期刊主体又是被评价的对象 。 专业评价机构借助行政权力部门的青睐 , 高举“量化评价”的指挥棒 , 通过采集各种引文数据对学术期刊分等定级 , 并发布排行榜或排名表 , 一时间搅得周天寒彻 , 进入者弹冠相庆 , 落选者垂头丧气 。 有的期刊为挤进核心期刊的行列不惜造假 , 拉帮结盟互相引用对方的论文;有的期刊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引用本刊发表过的论文 , 以提高影响因子;有的期刊公开悬赏学者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引用该刊的论文;有的期刊为不跌出排行榜或排名表 , 甚至施加各种糖衣炮弹;有的期刊为了迎合核心、来源期刊评选的偏好 , 更在选稿、用稿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投其所好 , 逐渐丧失了学术个性和活力 。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 买卖版面、违规增刊、页数增多、“假刊”、虚假引用等现象 , 看似乱象纷呈 , 各不相同 , 但从中都可以看到利益纠葛清晰的影子 , 这是诸种乱象的共同动因 。 近年来 , 学术期刊与学术乱象、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不良风气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 , 确有少数期刊人难辞其咎 。 他们丧失了道德底线 , 把学术期刊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源 , 暗箱操作越来越多 。
必须指出的是 , 与学术期刊乱象同时存在的是学术乱象和评价乱象 , 三者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 。 事实上 , 学术功利主义笼罩着整个学术生产体制 。 当下的中国高校 , 可量化的学术研究被抬高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 。 学校是否优秀 , 教师是否能够升等、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 , 科研的成绩单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
老师的教学可以马虎、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勉强通过 , 但只要有相当量的论文发表 , 便一俊遮百丑 。 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升等要求 , 都有严格的论文发表量规定 , 而一个大学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 , 都影响到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大学排行榜的位置 , 是大学领导政绩工程的核心部分 。 于是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 , 就像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炼钢铁 , 产量是最重要的 , 而质量如何 , 倒是其次的 。
功利主义太重 , 学风浮躁 , 就会急功近利: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专著、急于评职称、急于争课题、急于成名家 。 “当学术研究中的非学术因子成为一种主导时 , 不仅带来研究者的精神变异 , 更带来学术的社会性危机 , 最终使学者和学术都失去了社会的公信力 。 ”一言以蔽之 , 我们在抨击学术期刊、学术评价乱象的时候 , 不能忽视或者遮蔽了体制所应承担的责任 。
推荐阅读
- #福州新闻网#用街头艺术扮靓文化街区 毛毛:涂鸦可让街道拒绝平庸
- 『杨树』“90后”“准90后”走向学术前台,长江特聘教授:好现象
- 『解毒时光』无权者的腐败——隐藏在法律和道德暧昧间隙的“平庸之恶”
- 『自然』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非洲布罗肯山古人类头骨化石最新测定距今29.9万年
- 刘老根·3:“平庸的恶”的生动再现
- 中国教育腐败、学术腐败大揭密!
- “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 平庸的邪恶
- 硬帖与软帖
- 也说《廖君只是一个普通人》兼谈“平庸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