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年轻人的互联网不懂“00后”( 二 )

迎合年轻人的互联网不懂“00后”

“五一的时候跟阿珺去西安玩了!”汉服爱好者叶叶说 。 阿珺同样是汉服爱好者 , 两个人结识于“名人朋友圈” , 同袍们经常互晒买家秀 , 相熟之后两人便加了QQ , “因为都喜欢耽美小说 , 经常在一起写写小片段 , 相互阅读评论……”一个山东人与一个福建人 , 即使距离相隔千里 , 也阻挡不了她们成为“云闺蜜” 。 与此同时 , 不少00后将使用小众APP , 爱好小众文化当成一种人生态度 , 以此展示独树一帜的个性 。 此前的《00后社交报告》归纳出的种种特质包括“00后爱追星”、“偏爱二次元”、“孤独而个性”等等 。 这种思维侧面拉动小众文化与APP的崛起 , 正如Soul上流行的一句话 , “当你的品味越小众 , 意味着你欣赏事物、情感、艺术越不随波逐流 。 ” , 也恰好是这种心态意味着它们的美来源于“小众” , 也禁锢于“小众” 。 坦白来讲 , 当一个APP或者文化逐渐出圈后 , 所谓的小众品味必将打破次元壁 , 不再拥有特立独行的属性 , 到那时 , 00后还会选择它吗?这是一个值得互联网创业者们思考的问题 。 互联网读不懂00后 2018年的《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曾大胆预言 , 00后代表新人类成为互联网的关键词之一 , 在不久的将来 , 他们将决定着互联网的发展走势 。 从现实发展中来看 , 事实也的确如此 , 一款款“小而美”的软件如雨后春笋 , 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也接踵而至 。 我们有理由相信 , 整个大环境对00后的期许是颇为积极的 , 但资本市场向来“一将终成万古枯” , 单纯抛开他们的个性化心理 , 互联网拥抱00后到底是不是一桩好生意?牵扯其中的问题比比皆是 , 首当其冲的就是变现问题 。 尽管外界有不少声音在“神化”着00后的消费能力 , 从玩转汉服、洛丽塔、JK制服三位破产姐妹 , 到炒鞋、炒盲盒等大手笔买卖 , 诸如“00后存款碾压90后”、“00后已经开始创业”的说法屡见不鲜 , 但这只是极端个例 。 真实的客观数据并非如此 , 罗振宇就曾在2018年跨年演讲中提到过 , 现在00后的人均存款是2570元 , 人均零花钱仅为500元/月 。 换句话说 , 00后的消费能力实际上并没我们想象得高 。 此外 , 一款靠00后流量撑起来的小众APP在用户粘度与忠诚度上依然有待商榷 。 虽然初心资本调研显示:00后下载Top1000以外“非著名”App的意愿是所有年龄均值的1.3倍 , 高于所有年龄均值的29% , 但同时 , 00后喜新厌旧的速度也高于其他群体 , 00后会突击卸载APP , 有近50%的几率不会装载原来的产品 。 昙花一现的例子从不少见 , 2015年 , 主打面对面动作聊天APP“压寨”在00群体中风靡一时 , 短短三年 , 销声匿迹 。 “最右”前脚融资大盛 , 后脚突遭全网下架 。 更重要的是 , 00后身上或年少轻狂 , 或懵懂无知 , 这些年龄标签使得不少互联网创业者逐渐混淆认知 , 仔细观察市场上绝大多属于00后的软件层出不穷的同时 , 产品画风却停留在互联网发展的N年前:“页面复古QQ秀”、“画风堪比4399小游戏”、“二次元即王道”……

迎合年轻人的互联网不懂“00后”

图注:某流行APP画面截图 在《从非主流到AB站》报告里提到过 , “00后的代表性互联网产品尚不存在 。 诚然 , 00后的长成给了创业者又一个突破口 , 很多人蜂拥而上 , 整个市场环境却只能哭笑不得 , 无论迎合成败与否 , 互联网轮回论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歪道道” , ID:wddtalk ,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 。 】

迎合年轻人的互联网不懂“00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