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读懂“鸡娃”背后的教育焦虑( 三 )

以更大视野来看 , “鸡娃”背后是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的“集体性焦虑” , 一味苛责父母并不合理 。 实际上 , 这种焦虑情绪已经形成“剧场效应” , 即看戏时前排起立 , 后排也不得不站起 。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抢跑” , 自家孩子却还在“热身” , 家长们如何做到“云淡风轻”?当惊叹于一个个“牛蛙”横空出世 , 自家孩子却还是普通“青蛙”时 , 家长们又怎能不心急火燎?正如网友评论:“你不学 , 有人学 , 你不得不学 。 ”在重重压力和焦虑的倒逼下 , 不少家长无奈中只好跟风“鸡娃” , 对于孩子的要求与标准也在这一过程中水涨船高 。

从“青蛙”“牛蛙”到“素鸡”“鸡娃” , 折射出的“教育焦虑”需要理解 , 更需要深思 。 在社会不断努力提供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同时 , 我们必须意识到:执着于“鸡娃”“拼娃”的家庭教育心态广泛存在;贩卖焦虑、制造需求的“影子教育”依然风生水起;“唯证书论”“唯竞赛论”的单一教育评价体系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