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研所感染事件后 兰州多所高校学生进行检测( 二 )

  此次大规模发现布鲁氏菌隐性感染,是从发现一只实验小鼠感染开始的。12月7日,多名兽研所学生表示,11月底,

第一批被检测为血清阳性的4名学生

发现小鼠不孕不育,便对小鼠进行检查,发现了布鲁氏菌感染。此后,不同课题组的学生都出现了布鲁氏菌隐性感染病例。

  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兰州市多所高校内参与动物实验的学生后发现,在动物实验中,存在各种安全漏洞。

  第一个问题是购入动物时不进行检疫、净化。一名兰州大学的学生表示,向兽研所购买小鼠的行为,是各课题组内学生自己完成的,往往由低年级研究生联系兽研所。购买后,课题组不会对小鼠进行病原体检测,而是直接进行实验。

  对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曾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课题组购入特定级别的实验动物后,一般不会再次检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是否合乎标准。此次事件是一个提醒,“建议科研人员根据物种特性,对购买的实验动物增加检疫环节。”

  第二个问题是实验中,防护环节的疏漏。据甘肃农业大学的一名动物医学院研究生介绍,今年6月底,他的师兄从兽研所买过BALB/C(白化家鼠)小鼠,主要用作解剖。由于学生们主观上认为这批小鼠是清洁级的,所以做实验时只戴了手套,没戴口罩。

  同样的情况,也曾在兽研所出现。一名学生曾对《中国科学报》提及,当他们相信自己操作的动物实验没什么额外风险时,有时就只穿白大褂、戴手套,采取最基础的防护措施。

  以这样的装备进入实验室,并不符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对此,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副教授周立表示,在实验室中,口罩、头套以及从帽子到袜子的连体实验服都是必需装备,而且实验服的扣子是双层的,要一直扣到颈部,手套也必须套住袖子。

  职业病引发的忧虑

  12月7日上午,几名兽研所的学生表示,学校通知隐性感染的同学入院治疗,“不是强制的,可以自愿去,费用学校出。”

  当天下午,新京报采访人员在兰空医院看到,有学生提着装满生活用品的手提袋办理住院手续。但一名感染科的医生劝阻了这名学生。

  医生认为,没有发病症状时,无需到医院治疗。“因为住院的还有其他患者,所以会有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这名学生最终没有住院,在老师的陪同下返回学校。

  一名学生表示,之所以要住院治疗,是担心日后发病,难以向学校索赔。

  依据原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原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于2013年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布病属于“职业性传染病”类别,与艾滋(仅限医疗卫生人员和警察)、炭疽、森林脑炎、莱姆病并列。但此次被检测出布鲁氏菌感染的,均为研究生,与学校不存在雇佣关系。

  对此,律师郭增忠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学生与学校不存在合同关系和劳务关系,因此不受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的保护。但依据侵权责任法、校园管理条例,学校作为科研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对学生负责。“但在这次事件中,学生只是隐性感染,尚未发病,也就是说健康还没有受到实际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获得赔偿的可能性就比较小。”郭增忠说。

  另一方面,也有学生担心布鲁氏菌感染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由于不少感染学生来自兽医专业,将来很有可能在牧场一类的企业任职。但绝大多数牧场类企业的入职体检中包括布病检测,如果布鲁氏菌检测呈阳性,找到工作或许比较困难。

  对此郭增忠表示,如果学生们今后因为隐性感染导致职业发展受限,可以为此向学校提出索赔。但先要证明感染与职业发展受限间的因果关系,再确定学校需要承担的责任比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