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只有34岁 却已在袁隆平身边种了10年水稻( 二 )

  说起李建武 , 在杂交水稻中心几乎无人不识 。 虽然今年只有34岁 , 李建武却已在袁隆平身边种了10年水稻 , 如今专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 为杂交水稻亩产屡破纪录立下不小功劳 。

  李建武被袁隆平赏识 , 还有一段在杂交水稻中心广为流传的故事 。 2009年春 , 大四即将毕业的李建武正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实习 , 恰好赶上袁隆平来查看稻田 。 在田间 , 一块长势出众的稻田吸引了袁隆平的注意 , 他立即问身边人这块田是谁种的 , 大家便把李建武推了出来 。

  看着眼前晒得黝黑的李建武 , 袁隆平还以为是个种田经验丰富的农民 , 寒暄了几句 , 方知他是湖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 。 这让袁隆平很惊喜:原来还有这麽肯下田、肯钻研种植技术的大学生 。 他又接连问了一连串水稻栽培方面的专业问题 , 李建武都对答如流 , 让袁隆平连连称赞 。 大四毕业 , 李建武被破格招录为杂交水稻中心的研究人员——这在几乎清一色博士的杂交水稻中心 , 简直就是传奇 。

  “袁老师经常说 , 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 ,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 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 , 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 ”李建武说 , 对於专攻栽培技术的自己来说更是如此 , “下田就跟吃饭一样频繁 , 夏秋在湖南的基地种田 , 冬春在三亚的南繁基地种田 。 一年365天 , 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在田里 。 ”

  然而 , 与一般农民可根据经验种田的情形不同 , 李建武面对的是每年几百个新品种 , 没有种植经验可循 , 且不同品种特性不一 , 种植方法也不同 , “就好比带孩子 , 不同性格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照料” , 他必须把品种的特性一一研究清楚 , 一边种植一边摸索播种期、肥料用量等参数 , 将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发挥出来 。

  有时 , 为了检验品种的适应性 , 还要把一个品种种到不同气候区域 。 在验证超优千号(湘两优900)的适应性时 , 李建武曾经把这个品种从海南三亚一路向北种到了河北邯郸 , 种遍了大半个中国 , 一路种下来 , 全国各地水稻种植区的日照天数、光照条件、海拔高度、容易得什麽病虫害都了然於胸 。

  栽培技术 , 最终要用来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 也因此 , 李建武与农民打交道最多 , 在他的微信通讯录里 , 大部分都是水稻种植户 。 然而 , 由於一些杂交水稻品种的种植方法与传统水稻相差较大 , 要让农民改变几十年形成的种植习惯并不容易 。

  2013年 , 李建武在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的试验田基地搞“Y两优900”杂交水稻产量攻关 , 这是一个新品种 , 与传统水稻相比 , 肥料用量要高出很多 。 第一次去做指导时 , 李建武把种子和相配给的肥料都分发给了农户 , 并讲解了种植要点 。 然而 , 由於与传统种植经验相差较大 , 再加上李建武还是个“毛头小子” , 农户们怎麽也不肯按他说的去种 , 还偷偷把肥料藏起来种菜 。 眼见着效果出不来 , 李建武索性在当地住了下来 , 自己也种一块田 , 与当地农民搞起竞赛 。 到了收割时 , 李建武种的水稻比当地农民种的亩产高出两三百公斤 , 农户们一下子就信服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