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人@举报人遭打击报复 专家呼吁立法保护举报人安全

  举报人遭遇打击报复 业内人士呼吁立法保护举报人安全

  举报人遭遇打击报复事件频繁发生业内人士呼吁

  专门立法保护举报人安全

  从我国司法现状来看 , 许多人不愿举报的原因之一就是害怕遭到打击报复 , 尤其是反腐举报的风险更大

  ● 举报人遭到报复陷害多与举报信息泄露有关 。 举报人保护规定零散笼统 , 分布在各种法律法规中 , 缺乏专门的立法和制度

  ● 无论是保障举报人权益 , 还是激励其他公民积极举报 , 都离不开司法机关及时高效的正义护送 , 离不开对打击报复行为的严厉法律制裁 。 司法机关在举报人举报之初、受理举报线索时 , 应该对举报风险等级进行评估 , 及时启动举报人保护程序

  近日 , 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节目《问政山东》曝光了山东省平度市应急办工作人员泄露举报人信息一事 , 引起舆论关注 。 事件中 , 栏目采访人员在发现非法排放的露天采坑后 , 将情况反映给了当地安监办 。 10分钟后 , 就有人打电话威胁采访人员 。

  无独有偶 。 北方新报采访人员在乌兰察布暗访一起污染问题后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 , 工作人员随后将举报信息告诉给了被举报人 。

 业内人士认为 , 现实中 , 类似上述泄露举报人信息的情况颇为常见 。 尽管我国在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 , 都有保护举报人的明确条款 , 但相关法律规定概括性较强 , 缺乏更加细化的规则 。 对于举报人应当采取哪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履行什么程序、达到何种效果以及如何追责等 , 现行法律都没有作出规定 。 举报人保护规定零散笼统 , 分布在各种法律法规中 , 缺乏专门的制度和立法以保护举报人 。

  公民行使权利举报

  频繁遭遇打击报复

  举报权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具体形式 , 属于公民基本权利范畴 。 举报本身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对国家机关的信任 。 当这种信任被打破时 , 就不能再发挥举报权的应有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