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他们用家庭档案诉说与共和国同成长的记忆( 二 )

  大桥控与他的收藏品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 , 是几代南京人永恒的记忆 。 出生于大桥开建这一年的王世清 , 与大桥有着别样的情感和故事 。

  2000年左右 , 王世清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与南京长江大桥相关的物品资料 , 从邮票到书本 , 从搪瓷盆到安全帽 , 从铁路桥设计手稿到大桥验收交接报告书 , 王世清的藏品多达近千件 。

今天,他们用家庭档案诉说与共和国同成长的记忆

**今天 , 他们用家庭档案诉说与共和国同成长的记忆**

  活动现场 , 王世清带来了一块不起眼的砖块 , 他颇为自豪地介绍道:别看它不起眼 , 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 。 当年建桥时为了降低大桥的自重 , 想到了在混凝土里加入陶粒的方法 。 最后建桥时 , 石子混凝土改为了陶粒混凝土 , 这个设计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

  如今 , 涅槃归来的大桥改用自重较轻、连接性能更好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 , 王世清拿出的这块大修时拆除的陶粒土砖 , 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 , 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 让人们有了更多继承和发扬大桥精神的动力 。

  新中国同龄人的搬家记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 , 七十年来 , 我和国家一起 ,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 。 邱继国是南京•共和国同龄人联谊会的会长 , 70年来 , 他先后十次搬家 , 每一次搬家都有新的感受 。

  邱继国向众人展示了一张泛黄的住房分配通知单 , 上面字迹仍旧清晰可见 。 1976年 , 邱继国的父亲从单位分到了蔡家花园一间15.14平方米的小屋 , 每个月房租是1元6角6分钱 。 虽然面积小 , 但在当时已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家 。

  也是在这一年 , 邱继国与夫人结婚 , 此后 , 两人先后经历了十次搬家 。 从最初的借住的朋友家8平方的房间 , 到南京无线电厂分配在后宰门的宿舍 , 再到后来搬进宽敞明亮的商品房 。 一次次搬家的过程中 , 邱继国感受最深的 , 就是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了 , 每次搬家的行李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重了 。

  十次搬家历程 , 是邱继国家庭的一部奋斗史 , 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住房水平提高与住房政策变化的缩影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正是无数小家的奋斗 , 造就了新中国飞跃发展的奇迹 。

今天,他们用家庭档案诉说与共和国同成长的记忆

**今天 , 他们用家庭档案诉说与共和国同成长的记忆**

  退休工人 共话扬子记忆

  活动尾声 , 两位扬子石化退休工人 , 登台与大家共话扬子记忆 。

  从学校毕业后 , 赵崇惠就进入扬子石化工作直至退休 。 女儿出生后 , 家庭生活支出日益增多 , 赵崇惠因此萌发了记账的念头 。 从1981年7月起到现在 , 总计约4万笔开销 , 赵崇惠已经快记满七本账本 。 自行车、录音机、电视机、冰箱……赵崇惠的记账本记录下生活改善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 最让赵崇惠感慨的是 , 1981年时夫妻二人每月工资仅43.2元 , 如今收入已经过万 , 再也无需像以前一样斤斤计较 。 小小账本上的一元一角 , 记录的是扬子石化老职工的生活变迁 , 也是整个社会飞跃发展的缩影 。

  袁文来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21年:当兵21年 , 扬子石化工作21年 。 做行政管理工作的他 , 在每年工厂大修前都要进行一次动员 。 为此 , 他还专门准备了一本本子 , 记录下那些慷慨激昂的话语:一年修两次 , 一次更比一次好 。 即使退休多年 , 袁文来仍时常取出保存的老物件 , 回忆扬子石化一路走来的发展成就 , 他既欣喜又自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