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作物也需诊病,植物医生辗转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守护食品安全
人生病了需要看医生 , 果蔬作物得了病该怎么办?有这样一群科研工作者 , 他们在田间地头探诊采样 , 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 , 只为解决果蔬遭遇的各种病害 。
----果蔬作物也需诊病 , 植物医生辗转田间地头和实验室 , 守护食品安全//---- http://www.caoding.cn
物医生正在给草莓做病害调查
有了植物医生的帮助 , 农户眼看要失去的劳动成果保留了下来 , 一季乃至一年的经济收入也得以挽回 。 植物医生的诊病也为农作物精准用药提供了依据 , 用药量变少了 , 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才能更受保障 。
现场探诊 源头杜绝农药污染
“张老师 , 我这樱桃坏成这样了 , 怎么办呀……”五月的通州于家务乡 , 农户老李看着自家大棚里的樱桃树烂果 , 脸上满是焦急 。 一旁 , “植物医生”张玮在果树之间仔细察看 , 逐渐对樱桃的病因有了底 。 “你看这果实底部的霉层这么重 , 应该是得了灰霉病 。 我给你推荐两种治灰霉的药 , 打一打就控制住了 。 ”
张玮是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 所里有一群像她这样的植物医生 , 他们每周都要去两三次郊区 , 到田间地头给作物诊病 。 大兴的西瓜、顺义的番茄、房山的辣椒、平谷的桃子……每当京郊农户的果蔬作物发生较为棘手的病害 , 总能看见植物医生的身影 。
给果蔬诊病 , 不光能挽救农户的经济收益 , 对于北京老百姓的饮食安全也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 另一位植物医生刘梅表示 , 农户如果缺乏专业指导 , 看见作物得了病就有可能乱用药 , 到头来病没治好 , 还可能造成农药污染 。 “如果我们能准确诊断出病害 , 农户的用药就会更加精准 , 用药量也会相应减少 。 ”
在植物医生给农户推荐的农药中 , 植物源与生物源农药占了很大的比例 , 它们相比起化学农药 , 在安全性方面要高上许多 。 有一次 , 张玮来到了昌平一家草莓患白粉病的大棚 , 由于当时正值采摘期 ,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 , 按照规定是不能打化学农药的 。 “为了解决农户的问题 , 我给他们推荐了一种植物源农药 , 这种药打在作物上见效相对较慢 , 但它对于人体基本是没有伤害的 。 ”
“那次遇到的是白粉病 , 如果是一些虫害 , 我们所里有的团队甚至还构建了不用药的办法 。 ”张玮表示 , 对于蚜虫虫害 , 虫害防控团队可以使用一种俗称为“黄板”的黄色黏虫板 , 这利用了蚜虫趋黄的特性;草莓有时还会遭受二斑叶螨的虫害 , 这种虫子会在草莓的叶片上结网 , 阻碍草莓的光合作用 , 进一步导致植物枯死 。 “这时候应用昆虫团队会推荐用一种叫智利小植绥螨的虫子 , 这种虫子只吃叶螨 , 但不会对草莓有危害 , 可以说是‘以虫治虫’ 。 ”
因为跑田间地头的次数很多 , 植物医生们普遍留存了不少农户的联系方式 。 有时 , 他们甚至能通过微信给农户做远程的诊断 。 最近一次 , 张玮和同事就从照片中分析出一名农户所种的葡萄患了霜霉病 , 并给农户提出出了一些防治的建议 。
专家会诊 攻克果蔬疑难病害
现场探诊中 , “植物医生”如果遇到一些拿不准的问题 , 就会对病株进行采样 , 再带回后方的“大本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 。 研究所三层是植物病害防治研究室 , 采集而来的样本在这里会得到进一步的处理、研究 。
“我们有一个团队 , 专门研究的是果蔬作物的‘疑难病害’诊断 。 ”燕继晔是植保环保所的所长 , 也是植物病害防治研究室的负责人 。 平时 , 他带领的团队一旦有对于疑难病害的发现 , 成员们马上会凑在一起交流 。 每周一 , 团队还会召开学术讨论会 , 像医院的专家会诊一样分享经验 。 “最近我们就发现一个新的病原菌会导致樱桃落叶 , 正在设计下一步的研究实验 。 ”
----果蔬作物也需诊病 , 植物医生辗转田间地头和实验室 , 守护食品安全//---- http://www.caoding.cn
燕继晔在进行实验
燕继晔从事一线科研已有十余年的时间 , 这期间 , 他和团队总共诊断了葡萄、草莓、番茄、甘蓝等8种作物的12种疑难病害 , 为相关作物的病害防控奠定了基础 。 这其中 , 团队的医生们尤其擅长给葡萄诊病 , 而这也与燕继晔团队多年的积累有关 。
十年前 , 刚刚来到植保环保所的燕继晔就接到了一个出差任务 , 陪同室主任到浙江调查一处葡萄园的掉果问题 。 彼时的燕继晔才仅仅了解一些葡萄的传统病害 , 等到了现场一看 , 情况完全触到了他的知识盲区 。 “那个葡萄园几乎是绝收的状态 , 枝条枯死、烂果 , 有些套着袋的 , 一打开好多粒子往下掉 , 传统病害很少有这样的现象 。 ”
由于无法当场给出意见 , 燕继晔只能下决心 , 回到北京后要把这种病研究明白 。 当地的样本随后被带回到研究所进行分菌鉴定 , 这一鉴定就是半年多的时间 。 “有些分出来的菌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 。 我当时开玩笑说 , 相处这么长时间 , 菌都熟悉我们了 , 我们还不认识它 。 ”
分菌的同时 , 燕继晔也在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 , 比对鉴定 。 终于有一天 , 他在一次基因序列比对时偶然发现了与分出菌极为相近的数据线索 , 进一步用实验确认后 , 发现这就是导致他所见病害的病原菌 。 “当时坐在电脑前的那种感觉 , 有种豁然开朗 , 卸下千斤重担的释然 , 实在太难忘了 。 ”
由于这种病菌容易在葡萄枝条的“伤口”发作 , 枝条上的形态犹如溃疡斑 , 燕继晔和团队把这种病菌命名为葡萄溃疡病菌 , 由它引起的病害称作葡萄溃疡病 。 这项发现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团队发表的论文也很快得到了国际上多家研究机构的赞赏 。 在后续研究中 , 团队还发现这种病菌通过苗木的传播性很强 , 果农如果用带病枝条栽种 , 很可能整片果园会再次发病 。 由此 , 团队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病菌的检测办法 。
这次研究成果 , 给了燕继晔和团队很大的信心 。 在这之后 , 他们又攻克了多个关于葡萄的疑难病害 , 并构建了多种田间防控技术 。 目前 , 北京郊区近八成面积的葡萄病害防控都得益于燕继晔团队的一些技术示范推广 , 这些技术还运用到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上千万亩葡萄园中 。
团队很拼 为“争先”更为责任
当燕继晔和团队刚刚提出葡萄溃疡菌的概念 , 还没有完全确定时 , 有业内人士曾提出过质疑 , 认为葡萄枝条坏死、掉果的现象不是由菌造成的 , 可能只是葡萄不适应周围的环境条件 。 虽然在之后的实验中发现这种质疑并不正确 , 但这种“条件致病”的观点却一直埋在了燕继晔的心里 。 事实上 , 燕继晔确实发现过带菌病株在不同环境下发病情况不一的现象 。
平时 , 除了阅读植物病害防治的相关文献 , 燕继晔还有涉猎其他专业领域书籍的习惯 。 有一次 , 他在阅读时看到了医学大辞典中“条件致病菌”这个概念 , 这种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导致人体发病的菌种给了燕继晔一个灵感:“会不会葡萄溃疡菌也是一种类似的条件致病菌呢?”
由这个想法展开的 , 关于葡萄溃疡菌是否具有“条件致病”特性的研究 , 到今天仍然是团队的一个重要课题 。 “目前 , 我们通过实验和数据基本可以确定它就是一个条件致病菌 , 或者叫机会病原菌 , 部分数据已经发表 , 但一些关键详细的研究成果还在整理中 。 ”
在科研领域 , 团队经常会被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 , 这双手就是“争先”的压力 。 燕继晔知道 , 目前世界上有好几支团队都在做机会致病菌作用于葡萄的研究 , 但还没有谁能够明确提出最有力的证据 。 “一旦有哪支团队抢先发了论文 , 其他团队的研究就比较尴尬了 。 ”
在这种争分夺秒的现状下 , 燕继晔和团队成员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 , 平时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更是常态 。 有一次深夜 , 燕继晔从办公室出来准备回家 , 到实验室时发现还有好几名成员在加班 , 有的女研究生甚至边敷着面膜边做实验 , 这种为了科研的“奉献精神”让燕继晔感动不已 。
除了想要取得领先的科研成果 , 促使燕继晔和成员们如此“拼”的原因 , 还有肩上担负的对于广大农户的责任 。 当初在浙江那座葡萄园 , 面对农户的期盼 , 自己却又束手无策的无力感 , 燕继晔一直都无法忘怀 。 “虽然之后我们诊断出了溃疡病 , 但当时那个农户的损失已经无法弥补 。 如果我们早一天做出新的成果 , 可能就能多挽回一个种植户的损失 。 ”
现在 , 燕继晔和团队准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一次国内葡萄枝干病害的全面普查 , 进一步明确病害发生规律 , 构建防控体系 。 一旦这个事情做成 , 对于全国的葡萄种植产业都会有很大帮助 。 “我们也希望农户能配合我们的工作 , 不要讳疾忌医 , 隐瞒病害发生情况 , 我们是有能力帮助大家把病害控制好的 。 ”
推荐阅读
- 美军毫无人性,对叙利亚粮食下手,烧毁大量农作物
- 专家不让焚烧秸秆,还田后弊端日趋明显 ,直接影响农作物收成
- 果蔬控股股东4次减持净赚4500万 宏辉果蔬发行可转债实为“做嫁衣”?
- 美国飞机在叙利亚农田上方投下热气球,点燃了该地区的小麦作物
-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两会建议:小型纯电动车也需要补贴
- 8种果蔬也能减肥,帮你瘦出健康、小蛮腰!美丽到底
- 为何萧何和高士奇争着给自己泼脏水?原来泼脏水也需要大智慧
- 养肝护肝最好吃这5种果蔬,健胃消食,对肝脏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亚洲果蔬博览会将于下周在南京溧水举办
- 最脏的水果蔬菜,第一名竟然是它,真的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