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价值曲线上扬,国产综艺演绎“美学进化论”( 二 )

“不被PPT框住 , 而是根据每期节目的具体选题 , 个性化定制表现形式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提到“反模式”一词时 , 得到台下众多综艺人的点头呼应 。 以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为例 , 围绕“读书”二字 , 每一期针对每本好书的创意模式与表现细节始终在变:脱口秀演员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脱口秀表演 , 幽默解析了《人类简史》《时间简史》中的理论精华;演技派明星用一场极富感染力的话剧独角戏 , 打开《万历十五年》中的个人沧桑史;被以舞台剧方式打开的《三体》 , 让台下观众一同参与互动完成叙事 。 再看掀起“国宝热”、为中国博物馆实现增流的《国家宝藏》 , 围绕国宝以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 , 戏剧、音乐剧、纪录片、场景体验、访谈等“十八般武艺”悉数亮相 , 这期节目怎么“玩” , 成为观众荧屏守候中的一大悬念 。

“面对任何题材 , 我首先看到的都是可看性 。 如果这种可看性原先比较隐蔽 , 会让大多数人意外 , 就凑巧完成了创新 。 ”《一本好书》的导演关正文 , 将自己的职业形容为“翻译”:“为有价值的内容找到某种方法 , 让其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视频形态 。 ”“有价值”三字中包含的“情感认同” , 或许是以《一本好书》《国家宝藏》为代表的一批热门综艺 , 跳出固化“模式”的关键:节目制作不再为了投机取巧的市场迎合 , 而是为了心中那份文化使命感 。

“共鸣感”取代“窥探欲” , 有现实意义的流量取胜

“假设父母今年50岁 , 你一年待在家里五天 , 那么在父母80岁之前 , 只能陪伴他们150天 , 3600个小时 。 除去睡觉、上网、应酬、约会 , 真正陪伴父母的时间已不足30天 。 ”今年初 , 不少观众为类似的扎心金句感动 。 金句的出处恰恰是一批展现代际关系的“慢综暖综” 。 曾经“窥视欲”被视为真人秀节目的最大驱动力 , “明星”成为不少综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 眼下 , 这样的格局也正在改变 。 “情感共鸣”成为近期不少节目撬动关注度的重要手段 。

今年初播出的《我家那闺女》 , 就因为贴心的代际话题展现 , 数度登上热搜话题 , 甚至让不少观众直呼“仿佛看到了自己” 。 节目中 , 父母与成年明星子女之间的交流互动 , 替代了“撕名牌”等可以营造的剧烈冲突 , 成为观众对周末荧屏的温馨守候 。 看似琐碎实在温馨的家人互动 , 敲开了观众的心门 , 为代际真人秀赢得了极高的市场认可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