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儿童读上好书,难吗?( 九 )

但在那之后 , 在“全民阅读”和高考语文成绩比重增大的大环境下 , 2014年就任的宝轮一小校长樊文忠大力提倡阅读 , 在学校开展了低段的绘本阅读 , 中高段的群文阅读、海量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各种尝试;他们所在的利州区教育局也有专人负责阅读推广 , 将各种社会资源接入到学校 。 一旦得到自上而下的支持和倡导 , 学校里的阅读资源、条件也很快丰富起来 , 老师们也不再缩手缩脚 。

教育体制内部的规范、政策和激励措施 , 是其他力量无法比拟的 。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的冀志伟提到 , “如果老师做出了一些成果 , 影响到他们的职称评定 , 进而可以影响他的工资 , 那其他老师就看到了 , 就也会愿意做 。 ”担当者行动的陈美玉表示 , 由于政策的引导 , 这两年“主动找我们申请图书角的学校校长变多了 , 甚至有校长、教育局找到我们 , 说看重的不是我们的资金 , 不是我们的书 , 而是我们对教师的培训 , 对阅读观念的唤醒等 。 ”

但不容忽视的是 , 行政上的倡议 , 如果在落实时没有足够的专业性和负责的态度 , 没能激活一线教师的内在动力 , 就难免流于空泛 。 如果基层学校和老师并不真的想以长远的目光推进阅读 , 却看到了阅读活动能带来的政绩和好处 , 那就会产生副作用 。 冀志伟讲述他在各地为桂馨书屋做调研和回访时 , 如何判断一个学校是否真的把阅读做到了骨子里 , “不是看他的借阅记录写得多厚” , “跟校长聊聊天 , 就能知道他是真的愿意去做这事 , 还是想要那些书去冲政绩 。 如果他讲得很虚 , 就只说你们这个项目好 , 又把阅读的作用夸大得特别厉害 , 就知道他不是真的想做” 。

现在 , 教育部有对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管理规定 , 学校应以人均25到45册书的标准配备图书馆 , 并提供了相应的财政支持 。 这本来是丰富孩子阅读资源的政策 , 但在具体执行中 , 学校无专人负责、不知道买什么书 , 部分出版商馆配商单纯将此视为商机等现象层出不穷 , 甚至一些垃圾书借此进入校园图书馆 , 在完成指标通过验收之外 , 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 在管理上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 2016年底 , 《人民教育》杂志曾刊载一篇安徽安庆市村小教师王老实的来稿《乡村儿童阅读的现实困境》 , 作者提到 , “一些乡村学校的阅读仍困于"形式上多么重要 , 实际上可以不要"的认识误区” , “阅读场地、阅读资源等物质条件"达标"以后 , 许多图书因为缺乏配套的管理人员、有效的管理方法而被束之高阁;乡村新建了不少"留守儿童书屋" , 旨在通过阅读充实留守儿童爸妈不在身边的"留守精神生活" , 这是乡村儿童阅读质量提升的新机遇 , 却仍存在"有书无人 , 有人无书"的资源分配等现实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