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绝对完美的戏剧-电影改造( 五 )

这部作品的原著使用“亚历山大体”写成的 , 它不光是一个普通的诗体 , 而且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有12个音部 , 有12个元音来构成每一个句子 , 因此它有一种有自身很独特的韵律的诗体 。

我们琢磨“亚历山大体”在影片里的节奏 , 后来我们又给了影片另外一种节奏 , 这个节奏不是通过语言来获得的 , 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获得的这种节奏 。 这是一个双重的工作 , 首先是“亚历山大体”所创造的节奏感是要保留下来的 , 但保留这个节奏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 例如 , 载物台上演出的时候 , 由于都是很长很长的诗句 , 所以(演起来)是很漫长的 。

一次绝对完美的戏剧-电影改造

图8/12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我们在排片的时候已经把部分的诗句缩短 , 让它没有那么长了 。 例如 , 罗克珊在片中有的独白很长很长 , 这种情况如果在舞台上 , 其他演员就要等着这个演员把这么长的一段独白的台词全部说完 , 其他演员在等待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行动能力的 。

但是对我来说 , 就必须给予“亚历山大体”台词一种电影的行动感、运动感 , 电影的运动感是要通过影像来给予的 。 所以在这部作品中 , 我们给了它不同的场景 , 包括摄影机的调度 , 人物的运动等等 , 所有的这一切来赋予“亚历山大体”这样一种节奏的另外的表现 , 这种表现是通过电影的影像来获得的 。 因此它是一种双重的节奏 , 一方面是语言的 , 另一方面是影像的 。

徐:我想接着导演的回答提一个问题 。 当您在改编一个戏剧的时候 , 尤其是像这样的一部戏剧 , 我知道它原作是一个诗剧 , 我想知道您在改编的过程中是如何取舍、如何把握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