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一次决裂:他为何厌恶萨特和波伏娃?( 九 )

作者:[美]赫伯特·R.洛特曼

译者:肖云上/陈良明/钱培鑫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正是因为萨特对苏联的态度、对加缪的讽刺以及他对东欧民众的轻佻 , 让米沃什对他缺乏好感 。 而这也是作家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拒绝萨特召见的原因 。 索尔仁尼琴直言不讳地说:“他如果不是萨特就好了 。 ……我们是非常不喜欢、不接受他的 。 ”

相比在法国知识界呼风唤雨的萨特 , 加缪更能赢得米沃什和索尔仁尼琴的欣赏 。 这不仅是因为他殖民地的出身、贫穷和被轻视的经历更能引起前者共鸣 , 也是因为他在战后法国知识界充满幻想的背景下 , 冒着名誉受损的风险披露苏联劳改营的事实、支持一部分东欧和苏联的流浪作家 。

但在五十年代的巴黎 , 加缪是少数 , 萨特是多数 。 《加缪传》的作者洛特曼说:“萨特宣布他无论如何都支持斯大林主义 , 而加缪拒绝加入那些时兴的激进大众 , 他遭到萨特主义者的嘲笑和侮辱 , 而当时几乎每个人都是萨特主义者 。 ”以至于加缪在日记中写道:“所有的人都反对我 , 为的是摧毁我 。 ”

加缪“站在鸡蛋一边”的态度打动了米沃什的心 , 即便在他最艰难的岁月 , 米沃什也坚定地捍卫这位“柔软的反抗者” 。 半个世纪前 , 巴黎最优越的知识分子讥讽着加缪的选择 , 奔赴铸造神话的行列 , 米沃什则一度担忧 , “墨提宾”药丸会成为现实 。 半个世纪后 , 苏联解体 , 历史也在重审着他们的论战 , 给“哲人王”开着玩笑 。 时过境迁 , 若是萨特、加缪、波伏娃和米沃什还能在天国目睹如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 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思想变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