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不同的劳动观 听四个不同年代的人说说( 四 )

东风西路一幢写字楼内 , 赵启刚刚核算完手头工人的工资 , 又赶着出门洽谈业务 。 临走时 , 他转过头叮嘱办公桌上伏案工作的员工几句 。 对方正在准备资料 , 他们打算竞投一个小型市政工程 。

他是这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 5年前 , 放弃在国有企业的职位 , 成立了这家建筑公司 , 用他的话来说 , 是“开始独自打拼” 。 这是他实现自身价值的开端 , 也为此付出了很多 。

创业之初 , 累到胃出血

公司成立之初 , 百废待兴 , 从公司命名、团队组建、业务招揽到施工验收 , 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 。 他常常是凌晨才从工地回家 , 第二天清早六七点 , 就出门开工了 。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 辞职前是“朝九晚五” , 有休息日;辞职后是“朝五晚九” , 没有休息日 。

公司成立头一年 , 他接下了一个在佛山的项目 。 于是 , 在接下来两个月 , 他都要开车两个钟 , 到达工地 。 因为太忙 , 总是耽误饭点 , 他甚至胃出血了 。

为了获得项目和人脉 , 持续几个月的沟通谈判和饭桌上的酒局也是必不可少 。 脑力、体力和健康都在被透支 。 赵启并不后悔 , 他觉得 , 这是他多年积累和个人能力爆发的高光时刻 。 更大程度上 , 作为两个男孩的父亲 , 他在为儿子们身先示范 。

放弃“铁饭碗” , 只为不用“儿养老”

上世纪90年代 , 20岁的赵启已南下打工 , 从普通的车间水电工 , 做到了主管 , 随后又得到机会 , 进入国企 , 拿到“铁饭碗” 。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 在老家人看来 , 他只需要“攒钱养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