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自评:只是五四运动一名“伙夫头儿”( 四 )

《月夜》景物原型当属北大三院沈尹默“三顾茅庐”促成陈独秀任教北大

4月14日下午 , 北京五四大街北大红楼旧址附近 , 沈长庆指着胡同旁边兴建的筒子楼 , 对北青报采访人员说道:“100年前 , 这里有一条北大河 。 我祖父沈尹默从东城什坊院36号寓所到北大三院上班时 , 每天早出晚归的要路过北大河 , 沿河有一条矮矮的红墙 , 墙西内侧即为南、北河沿 。 当时北大新楼即"红楼"尚未投入使用 , 他是年创作《月夜》中的景物原型当属北大三院 。 ”

有人说《月夜》这首诗意喻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严寒 。 而在沈长庆看来 , 显然 , 这种表述并无不妥 , 只是过于空泛 。

沈尹默创作此诗已任教北京大学5年 , 深痛老北大的阴沉暮气 。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 采纳了沈尹默提出的北大改革的三点建议 , 当月沈尹默在琉璃厂巧遇老友陈独秀 , 后经沈尹默“三顾茅庐”的劝说 , 应蔡元培之邀 , 陈独秀于1月13日被教育部任命为文科学长 , 并把《新青年》带到了北京 。 “一人(陈独秀)一刊(《新青年》)”使得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 这其中沈尹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同年二月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 ,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 吹响了新文化革命的号角 。 七月张勋复辟、蔡元培出走 , 由于北大评议会已经执掌实权 , 北大保持了独立稳定 , 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教授民主治理大学的大好局面 。

“深秋夜的北京 , 虽然寒风袭人 , 月色冷峻 , 但是沈尹默看到河边矗立着一棵棵高大的树木 , 挺拔而坚韧 , 他的内心便十分欣慰 。 他联想到这一年来的人事变迁 , 北大出现的大好形势 , 不由提笔写下了这首《月夜》 。 ”沈长庆说道 , 当时虽然外有军阀混战、内有校长外出 , 但是 , 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北大已经诞生 , 就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我和那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 却没有靠着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