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万玛才旦:我写作、拍电影的动力只是来自凡人的( 四 )

万玛才旦的目标很明确 , 每天都要去蹭课 。 “我记忆很深的是他有一个蓝色的小本子 , 把每天要看的电影 , 看过的电影都做详细的笔记 。 很多时候我晚上睡觉了 , 他还在学习 , 早上起来 , 已经看到他坐在书桌前了 。 ”曾经与他一起租房子、如今也是藏族导演的松太加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学生短片处女作《草原》得到赏识 , 激发了他更大的野心 。

在前两部长片作品《静静的嘛呢石》和《寻找智美更登》里 , 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生生不息》 。 它们在叙事架构上有很强的对应关系 , 都是在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个微小的切口 , 用不事雕琢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 。

《静静的嘛呢石》里 , 一个寺庙小喇嘛不喜欢看著名传统藏戏《智美更登》 , 却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 。 这个时期 , 外来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冲击还不是那么强烈 , 影片表达的只是淡淡的忧伤 。 到了第二部《寻找智美更登》时 , 万玛才旦直接让人们跟随一名导演的视角进入西藏不同的城市、乡村 。 第三部《老狗》 , 藏獒的市场化交易 , 几乎让这个生活在西藏几百年的物种面临濒危 。 老人不想卖掉藏獒 , 又自觉避免不了被偷的命运 , 最后一个镜头 , 老人牵着藏獒步履蹒跚走过草原 , 将它勒死 。

从第一部电影开始 , 因为要拍藏戏 , 万玛才旦就决定不找国家话剧团、藏戏团 , 希望能用民间藏戏班子的演员来展现这些藏区传统 。 筹备期间 , 走了很多地方 , 打听到一些在演的剧团 , 等后来再去时 , 剧团大多解散 , 演员们都结婚生子 , 忙于生计了 。

“藏地三部曲 , 我觉得首先是对藏区某个时代的一个特定的记录吧 。 西藏传统文化的淡漠 , 是从隐性到显性、慢慢渗透式的过程 。 但身处其中的人不容易察觉到这些 , 只有站在远处 , 才可能看得清楚 。 ”万玛才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