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西藏,只能用来朝圣吗?( 四 )

新京报:可不可以这样说 , 以《撞死了一只羊》为起点 , 你的影像会加入一些更虚幻或更魔幻的元素 , 开始往你的小说靠拢?

万玛才旦:这也不是靠拢 。 的确 , 我的小说的讲述方式 , 还有所营造的意象 , 跟《撞死了一只羊》是很接近的 。 在这部电影以前 , 在我的小说里 , 只有《塔洛》被改编成了电影 。 而《塔洛》是一部比较写实的小说 。 在《塔洛》之前 , 我的很多小说都不是写实的 。 所以 , 以前若大家看过我的小说和电影 , 就会发现我的小说和电影有着很大的反差 。

新京报:你的小说和电影很不一样 , 但它们有没有什么互相影响的地方?你现在还写小说吗?

万玛才旦:我现在还写小说 , 但写得不是那么多了 。 我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学电影 。 我现在回头看我2000年以前的小说 , 发现很多其实是可以改编成电影的 。

当然 , 我学习电影也影响了我的小说创作 。 比如说 , 我小说里的对话方式 , 叙事节奏和一些设计都在我上电影学院之后发生了改变 。

新京报:你曾说你受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很深的影响 , 你能谈一下这些影响具体都体现在什么地方?是在问题意识上 , 还是在形式上?

万玛才旦:都有 。 因为八十年代是我的文学阅读年代 。 那时我接触了很多文学作品 , 包括中国的和西方的 。 我一开始接触了很多现实主义的东西 , 比如革命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 形式比较单一 。

在八十年代初期 , 很多西方现代文学进来了 , 许多中国大陆的作家也写出了类似的、比较有实验性质的作品 。 比如余华、阎连科、格非、苏童、残雪等 , 这些作家都是那时先锋作家的代表 。 我先有了这样的阅读经验 , 然后才慢慢进入到写作的实践中去 。 我也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 。 像《撞死了一只羊》就是带点荒诞的 , 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 。 所以说 , 这肯定不是我突然转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