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隔阂,形成政企治污合力?( 七 )

然而 , 也有一些企业因循守旧 , 不讲法治讲关系 , 出于惯性思维常与管理部门“打太极” , 面对问题消极应付 , 虚假整改 , 最终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 例如 , 某纸制品企业是一家成长型的高新企业 , 由于生产中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 , 企业领导层总是打着节省环保开支获取更多利润的“小算盘” 。 最终 , 该企业在暴雨期偷排危险废物造成下游河流突发性污染 , 不仅被罚款300多万元 , 而且涉事5名员工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 企业的运营也因此陷入停滞 。

面对企业不愿配合治污的情况 , 生态环境部门应怎样打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障碍 , 赢得企业对环境执法的理解和尊重?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抓好环保“贫困户”的“脱贫攻坚” , 分类施策推进企业思想脱贫 。 环境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是粗放式发展观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突出表现 , 这种情形在市场主体中较为普遍 。 生态环境部门要着力帮助法治意识淡漠、环保知识匮乏的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环境意识 , 主动扶企业生态思想之贫 , 补企业环保精神之钙 , 让企业主充分认清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的差距 , 在环境治理上主动作为 。 对主观上主动实施绿色转型的困难企业 , 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大帮扶力度 , 采取对口支援、精准帮扶的模式开展跟踪指导 , 分类施策 , 针对复杂问题可聘请专家团队综合研究 , 帮助企业健全污染治理设施、规范环境管理制度 , 实现绿色转型 。 建立末端淘汰制 , 对长期违法排污及主观上恶意违法、累查不改的污染企业 , 应坚决依法淘汰出局 。


推荐阅读